电影《鬼吹灯之寻龙诀》自上映以来可谓是好评不断,《鬼吹灯》《盗墓笔记》这些大IP进行了各种商业化的再创作,吸引了大量粉丝,做过不少解读,但是你知道看它们最正宗的科学范是什么吗?小说和电影里面有许多看似不可思议的说法,如“鸡鸣灯灭不摸”“阴阳眼”“彼岸花”等,这些在现实中能找到吗?“盗迷”和“灯丝”且慢心急,下面就让我们用科学知识来破解这些看似神秘的东西吧!
鸡鸣灯灭不摸金
选择“鸡鸣灯灭不摸金”的意思就是盗墓者一般不会选择在鸡鸣天亮、蜡烛熄灭时进行盗墓行为。这个说法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有科学依据的。盗墓贼多选择在晚上动手,主要出于安全需要。由于挖掘的盗洞大多暴露于地表,晚上有夜色遮掩,所以不太容易被人发现。另外,古代历朝历代均有宵禁之令,寻常百姓夜晚不得擅自在外游荡,否则便被视为犯法,所以晚上动手更为安全。鸡鸣之后天色便已破晓,古人起床比现今要早,为了不被他人发现,自然要在天色破晓前离开盗洞。
“灯灭”指的是在盗墓时,盗墓者会在地宫的东南角点上一支蜡烛,如果蜡烛熄灭就要立刻撤出。蜡烛熄灭除去物理撞击因素外,多半是因为氧气不足,许多墓室多封闭数百年甚至长达千年,空气早已变质,氧气含量明显低于地表。真实历史上,许多葬身墓室的盗墓贼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为机关所杀,而多半是因困在墓室缺氧而死。
阴阳眼
影片中刘晓庆饰演的“虹姐”,一身白袍长衫,一票黑衣随从,从小阴阳眼,一黑一黄,被人传说可以看见鬼神。电影中对阴阳眼的科学解释则很残酷,说所谓的阴阳眼就是脑瘤,压迫神经导致幻觉。从科学的角度说,这其实是一种特殊疾病“虹膜异色症”(Heterochromia),这种疾病是一种身体状况异常,导致两眼的虹膜呈现不同颜色的性状。眼睛的颜色,特别是虹膜的颜色是由虹膜组织的色素沉淀及分布决定的。因此在形成过程中,任何因素影响以上的色素分布就会造成眼睛颜色的不同。比如著名摇滚巨星大卫·鲍伊,左眼黄褐色,右眼淡蓝色。
彼岸花
“彼岸花”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线索,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彼岸花是否真实存在呢?其实,这种植物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彼岸花,学名石蒜,又叫曼珠沙华,属于石蒜科,最常见的是鲜红色的石蒜。石蒜是一种多年生球根花卉,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目前不仅在江南及西南各省均有野生,且已广泛分布到了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其特性是先开花,花末期或花谢后再出叶;也有的种类是先抽叶,在叶枯后开花。因为它的花和叶总不得相见,才有了“彼岸花”的称谓。
另外,因为这种花经常生长在野外的石缝里或坟头上,所以也被称为是“黄泉路上的花”。令人费解的是,如此娇艳美丽的彼岸花,在民间却被视为邪恶的象征。从科学的角度看,老人们让孩子远离石蒜,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石蒜是一种有毒植物,它的植株含有一种名为“石蒜碱”的毒素,能使人中毒甚至丧命。其中,石蒜的花朵和鳞茎毒性最大,被拗断的茎干渗出的液体中也含有这种有毒物质,皮肤接触汁液后会马上红肿发痒,进入呼吸道更会引起鼻子出血;如果有人误食了它的花朵和鳞茎,还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甚至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因此,它的鳞茎常被用来制作农药,其毒性之烈可见一斑。
磷火
影片中有个剧情是摸金校尉和虹姐团伙的人在墓穴中要经过一座木桥,而最先经过木桥的人在没有任何预料之下自燃了,该怎么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呢?其实,这座桥是用磷石铺成的,只要轻微的摩擦就可被点燃。电影中这种燃点很低的磷石应该是白磷,它是一种无色或者浅黄色、半透明的蜡状固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类似于大蒜,燃点极低,一旦与氧气接触就会燃烧。暴露于空气中且在暗处的白磷会产生绿色“磷光”和白色烟雾。白磷虽然危险,但也有很多用途。在工业上多用白磷制备高纯度的磷酸;在军事上常用来制烟幕弹、燃烧弹。其中白磷弹就是一种威力十足的武器。这种武器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却是一种非常厉害的燃烧弹,沾到皮肤上很难及时去除,燃烧温度又高,可以一直把人的软组织烧尽,同时产生的烟雾对眼鼻刺激极大。伴随燃烧过程,即会有白烟产生。白磷弹的基本机构,就是在弹体内充填磷药,使之遇空气即开始自燃直到消耗完为止。影片中在过木桥时目睹了手下被烧死的虹姐,迅速拿出一件白色透明的衣服披在身上,然后安然地从木桥上走过,可见这件衣服是防磷火的。那么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是能防火的衣物呢?大家可以开动脑筋想一想。
洛阳铲
洛阳铲又名探铲,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洛阳铲一端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地下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小说,都对洛阳铲有一定介绍。洛阳铲原本是盗墓者使用的盗墓工具,后为考古界运用于考古探测,成为最常见的一种考古探测工具。除了考古界外,建筑界也大量用洛阳铲来探测地基,用途甚广。
盗墓,是渊源古远的犯罪行为,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已经可以看到有意识的墓葬破坏现象的遗存。春秋时期,厚葬之风兴起,于是盗墓行为也益为盛行。禁止盗墓的法律,在先秦已经出现。如《吕氏春秋·节丧》中写道,厚葬形成风习,于是“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而自然会因此诱发“奸人”盗墓行为。“上虽以严威重罪禁之,犹不可止。”历史上各朝各代对盗墓行为的处罚都比较严厉,现如今当然也不例外。在考古时,考古学家遇到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盗墓,盗墓者不仅损坏了原来的墓穴,甚至盗取了珍贵的文物,使考古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摸金校尉”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作者: 张路亚,本文出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16年2月刊,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