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去世,太子成王年少,作为叔父的周公践位称王。据《尚书?金滕》载,周公曾对太公、召公说:“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
大意就是:我如果不即王位,则诸侯将叛,而先王未成之事业将坠,我恐死后无言以告我先王。
原来武王死后,东方还平定,即革命尚未成功,加上当时成王幼弱,还不能肩此重任。《荀子?儒效》也载,周公“履天子之籍”,是因为“恶天下之倍(背叛)周”。
很显然,刚刚建立起来的周朝,政局不稳,加上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反动势力”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必须有一位英武老练的统治者,才能巩固新政权。
可见,周公践位称王是形势所逼。
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称,周公曾“股肱周室,夹辅成王”;《史记?周本纪》载,当时由于天下初定,成王年少,“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孟子?万章》“周公不有天下。”
可见,周公并不想将兄长的江山占为己有!
不过,另一些古籍却不是这样记载的。如《荀子?儒效》与《淮南子?汜论训》里载,周公“履天子之籍”。清朝时期的王念孙在其《读书杂志》里认为:“谓履天子之位也。”《尚书?康诰》里:“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
不管如何,现在我们知道周公践位称王,将王的作用发挥出来,这在当时是无可厚非的。古
只是到了汉朝,大一统和君权至上的思想形成后,周公践位称王逐渐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就出现了周公是“摄政”“假王”的说法。
其实,武王弥留之际,曾想传位周公。如《逸周书?度邑解》载武王曾称赞周公为“大有知”,认为只有周公“可瘳于兹”,能稳定周初的政局,因而主张“乃今我兄弟相为后”,兄死由弟来继承王位。当武王说出了这样的想法后,周公顿时诚惶诚恐,“泣涕共手”,表示不能接受。可见周公无篡位想法。
想当年武王身染重病时,周公虔诚地向祖先太王、王季、文王祈祷。他说:你们的元孙某得了危暴重病,如果你们欠了上天一个孩子,那就让我去代替他。我有仁德,又多才多艺。你们的元孙某不如我多才多艺,不能侍奉鬼神。
可见,周公心迹是很明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