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埃博拉疫情在西非肆虐,已有1779人被报告确诊或疑似感染该病毒,其中961人死亡。
让非洲兄弟陷入水深火热的埃博拉疫情尚无治愈方法,其早期症状和感冒类似,包括食欲不振、头疼、嗓子痛和发热等。对此,已经有网友表示需要“预防一下”,预防的办法当然是——“万能神药”板蓝根。
在中国近几次发生的流感疫情中,板蓝根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已然不可撼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板蓝根是怎样成为像壹读君这样风靡万千少男少女大妈大爷的“男神”的。
你可能不知道的、文艺的板蓝根
板蓝根脑残粉杜撰过关于神农氏的传说,讲他老人家出门办公时总是随身携带板蓝根,以备解毒之需。有天他不小心尝到一种断肠草,结果板蓝根刚好吃完,于是抢救无效宣布死亡了。为了缅怀他,旧时药铺里都挂着神农氏的画像,他“腰上围着树叶,手执板蓝根”。
当然,这只是个段子。《神农本草经》确有“蓝实”条目,是蓼蓝的种子,现在不入药。该书将之列为上品,称其“味苦,寒,无毒,主解毒”。
板蓝根清热解毒的功效很早就被人们发现了,这个毒并不是指“中毒”,也不是“病毒”,而是中医里所说的身体里的“邪气”。《唐本草》将“蓝”分门别类。到宋代,“蓝处处有之”,是普通人家栽培耕种的药材。
关于炮制板蓝根的方法,古代各地似乎达到高度一致。最开始是把它麸炒到金黄色,后来《三因方》、《景岳全书》、《医学纲目》等都说洗净、晒干即可。
然而,有关板蓝根作染料的记载貌似比药用还多。中国的植物染料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青色”皆取自各种蓝草植物。《唐本草》说木篮子“堪染青,出岭南”,而蓼蓝则“不堪为淀,惟作碧色尔”。这书里说的所有“蓝”都可以用来染青碧色。
用植物做染料色泽鲜艳、使用简单,染出来的颜色也不容褪。据说,白族扎染的工艺就少不了板蓝根这个主要原料。不过,有学者说,其实白族扎染时用的是马蓝或菘蓝等植物的叶,通称为大青叶。板蓝根扎染只是民间的说法罢了。
总之,在“清明时节雨纷纷,感冒请用板蓝根”、“ 今年何以报君恩?大夫开盒板蓝根”等流行之前,板蓝根一直是走文艺路线的。
文革起,板蓝根一路高歌猛进
六七十年代,中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中草药群众运动,包括板蓝根在内的大量中草药开始逆袭,成为明星药品。
究其原因,当时的卫生部在毛主席的眼中是妥妥的“城市老爷卫生部”,广大农民得不到有效的医疗。没办法,西药费用相当高,农民负担不起。1965年,毛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全国上下都把目光放在了中草药上。对比西药,中草药资源在广大农村地区随处可得,性价比超高。
中草药运动在国家几大部委的推动下,声势不断扩大,全国舆论也纷纷助力。1969年8月30日到1970年1月9日,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人民日报》就先后有7篇整版文章专门讨论中草药相关问题。
全国各地的中草药地位瞬间上升到超过西药,赤脚医生们和村民发掘当地中草药,进行加工炮制。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安徽、河北、河南、江苏、陕西等约20多个省区开始发展板蓝根生产,种植面积飞一般地扩大。
通过乡村医生自制的压片机和压盖机等土设备,板蓝根开始被大规模制成颗粒剂、片剂、针剂。它价格低、制备简单,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很快于全国扩散开来,和其他数十种中草药伙伴一样成为流行药品。
1988 年上海甲肝大流行时,板蓝根的名声开始响亮。1995 年华北爆发红眼病,人们也普遍采用板蓝根预防病毒感染。
新世纪后,板蓝根登上“人生巅峰”
2000年之后,板蓝根的名声跃然广大中草药同门之上,简直是获官方青睐、搏人民喜爱。十多年来,每逢非典、禽流感、新型H1NI、H7N9,再到当下人人皆恐的埃博拉病毒,板蓝根始终都能准时出现在各大热门话题榜上,似乎成了专为人类打造的全效神药。
板蓝根在人们眼中,似乎比其他药物更有可能带来祝福之力。
近年来,每次有传染病暴发,板蓝根都会成为抢手货。
据对板蓝根主产区的不完全统计,其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2 万到3 万亩,扩大至2008 年的20 万到30万亩左右,4年间,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都翻10番。
近十次各类病毒的助攻,使板蓝根的抗病毒市场与口碑都大大提高,简直成了药品中的高富帅。上海甲肝流行时,板蓝根行情达到了每千克20元的高峰,这在当时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2003年的非典,板蓝根身价再次飙升,达到每千克30到60元的高价。禽流感时依然不改金身本色,行情由每千克2.5元的谷底直向7元冲刺,危机到来时,已经没有药类能够阻止它了。
在疫病时期,人人自危,人们总会第一个想起板蓝根,官方颁布的防流感文件中有它,中医专家会提到它,人们会奔向药店购买它。H7N9流行期间,不少城市的药店甚至出现板蓝根卖断货的情况,在无锡、潍坊等地,甚至出现了针对板蓝根的“限购令”。在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中,板蓝根是永远的精神领袖。
除了目测要再次火的板蓝根,网上还有传言说将生洋葱和咖啡混合、一日服三次即可治愈埃博拉病毒。壹读君表示,咖啡就着洋葱、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场景固然美妙,但西非兄弟们应该不缺葱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