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中国式相亲

每逢佳节倍逼婚。春节假期将近,“相亲”一词又成为热词,朋友圈里都是关于相亲的吐槽,“今天你相亲了没”、“相亲的对象怎么样”,已经成为年轻人朋友圈互相问候调侃的话语。

虽然我们有13亿人口这个庞大基数作背景,然而并不是人多就能够更多选择,要想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还真不容易。

这就是为什么,每逢大型节假日到来之前,父母都会联系三姑六婆,联络相亲对象,即便是发达的大城市如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每到周末,父母们总会聚集城市的某一角,如有名的相亲角,公园,互相交流相亲信息。

在这些满满的相亲信息中,除包含着他们子女的年龄、身高、体重、职业以及文化程度等这些最基本的个人信息,还包括房产、车子等家族背景、社会关系。即便这些看起来很现实,但存在即合理。父母们彼此之间密切交谈,他们主要是为子女找对象。如果父母们合得来,他们会认为他们为子女找到了合适人选,之后他们就会安排子女们的相亲。

这种现象其实早在10年前就普遍存在了,只是随着社会发发展,现在变的越来越组织化。过去,父母们喜欢在公园跳舞、晨练,彼此之间会聊聊家常,然后介绍对象的环境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介绍对象”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婚姻交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亲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门当户对,表面上是指两个人的家庭背景,尤其是经济状况要相当,其实更多的,是指两个人的家庭背景类似。父母认为,类似的家庭背景下成长的人,他们三观、为人处事的方法方式会更为相近,这样可以减少儿女双方婚后的种种矛盾。天下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婚后能过得更幸福一些。对父母们来说,这是一种在子女们见面相亲之前就可以批准他们关系的方法。如果在初次见面中,能获得对方家长的喜欢,那么这对两个人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由于平常子女大都忙于工作,只有假期才会在父母的身边。所以,父母会利用这个空隙,安排一场场的相亲。这一代人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当他们从大学毕业出来再到工作几年,年龄基本就接近30了,使其一不小心就成了的“剩男”“剩女”。除了年龄的压力,更多的是关于婚嫁的经济标准,如房子车子,特别是高不可攀的房价等,会阻止这些年轻人谈恋爱,更别提谈婚论嫁了。

除了这种通过父母组织,熟人介绍的最传统的相亲,目前在年轻人中比较流行的是网络相亲。有相当部分的年轻人都是通过网络婚恋或交友平台,认识的另一半,并最终走到一起的。在很多父母的观念里,仍旧认为网络不值得信任;而在很多子女眼里,父母组织的“婚姻市场”,会更多地让其觉得那是一种金钱交易,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爱情。他们在意的是精神上的平等。他们愿意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找到那个对的人。

无论是那一种类型相亲,无论是父母或者是子女,他们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能找到合适的人,告别孤单寂寞,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只是,让我一直困惑的是,父母组织的一场场相亲会究竟是金钱交易还是原汁原味的纯朴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