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军民手中的“盒子炮”:说说那些在中国的毛瑟军用手枪

▲淞沪会战期间的中国军队轻机枪小组,一名主射手使用ZB-26轻机枪,两名副射手使用毛瑟军用手枪

如果说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哪一支手枪的名字在中国人民的耳中最为响亮,答案毫无疑问是“盒子炮”毛瑟军用手枪。特别是抗日战争中,毛瑟军用手枪更是与中国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朱德元帅在南昌起义时使用的毛瑟军用手枪,藏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除了常见的10发弹仓型,毛瑟军用手枪还有6发或8发弹仓的型号,图中的即为6发弹仓型,8发弹仓型与10发外观没有区别

1912年9月,刚刚建立起来的北洋政府陆军与礼和洋行签下订单,购买“七密里六三自来得毛瑟手枪二百杆,连有木匣手把。”这是毛瑟军用手枪进入中国可以考证到的最早订单。值得一提的是,这二百支毛瑟军用手枪竟“价计京公砝足银五十八两。共计京公砝足银一万一千六百两。”相比之下,一支1888式委员会步枪售价也仅仅是“值银十七两四钱余”,相当于一支毛瑟军用手枪的价值竟是一支步枪的几倍!毛瑟军用手枪价格之高,也实在是绝无仅有了。

▲毛瑟军用手枪的分解图,全枪零件几乎相互啮合,极少见螺钉销子,可见其结构的精巧与复杂

▲毛瑟军用手枪的原装枪盒

由于旧中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中国的“枪文化”中,各种奇形怪状的“洋码子”型号过于拗口难懂,几乎无人提及,取而代之的则是种种形象生动的“俗名”,如“三八大盖”、“歪把子”、“王八盒子”、“捷克式”等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名称。毛瑟军用手枪的型号多样,种类繁多且各有特色,其“俗名”也是不一而足。一般而言,官方的正式名称多为“驳壳枪”,起源应为英文“Box Gun”的发音。也有称“自来得”手枪的。“自来得”三字,有说是“自动手枪”的意思,也有人认为是“来自德国”之意。笔者更加认同后一种说法。由于毛瑟军用手枪使用木制枪盒携带,因此最为笼统的名称即为“匣子枪”、“盒子炮”。此外,根据外形结构的不同,还可以细分为十种——如最经典的分类:使用140mm枪管,发射9mm手枪弹的毛瑟军用手枪被称为“头把盒子”,132mm枪管,7.63mm口径的则被称作“二把盒子”,而枪管只有101mm的警用型毛瑟手枪就是“三把盒子”了。除去传统的“三把盒子枪”外,还根据枪管、机匣、产地、结构等诸多细节上的不同,有“镜面盒子”、“长苗盒子”“旁开门匣子”、“二十响快慢机”等等众多繁复的型号。所谓“镜面盒子”,指的是一种机匣光洁平整,没有凸起或凹坑的型号。这种型号的毛瑟手枪最初的用户是意大利海军,进入中国的数量不多,据说剿匪英雄杨子荣在牺牲时使用的就是一支德国原产的“镜面盒子”。除了进口,国内一些兵工厂,如大沽造船厂也有仿制。“长苗盒子”顾名思义,自然就是长枪管的毛瑟军用手枪。

▲这种机匣光洁的毛瑟军用手枪主要是意大利订购的,传入中国也多经过意大利之手

▲9mm口径的毛瑟军用手枪

“旁开门匣子”则较为独特,指的是西班牙阿斯特拉公司生产的仿制型毛瑟手枪。1925年,西班牙的贝斯特吉兄弟集团推出了一种仿制毛瑟军用手枪的自动手枪,以“皇家(Royal)牌”的名义销售。皇家牌盒子炮的特点在于使用了圆形截面枪机,而非毛瑟的长方形截面枪机,大大简化了生产。此外,闭锁机构也与毛瑟军用手枪不同,多用螺钉或销子固定。

1927年,西班牙阿斯特拉(Astra)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盒子炮”,即阿斯特拉900型。阿斯特拉900与毛瑟军用手枪区别最大的一点在于,其机匣左侧有一块可以取下的侧板,便于分解。

除此之外,欧洛里奥-阿罗斯特吉公司也销售毛瑟军用手枪,命名为“阿祖尔(Azul)”型,但结构就与毛瑟军用手枪基本一致了。

实际上,“阿祖尔”与“皇家”一样,均为贝斯特吉兄弟集团的产品,只是由不同的公司销售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与德国进口的毛瑟军用手枪上刻有“德国制”一样,一些进口自西班牙的手枪也会有类似的记号——“日国制”。曾有人因此将其认为是伪造、日本订单或是日本制造。但实际上,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西班牙旧称“日斯巴尼亚”,简称“日国”,与日本毫无关系!

▲皇家(Royal)牌的毛瑟军用手枪,机匣上的螺钉是其显著特征

▲阿斯特拉900手枪,可拆卸的侧板是其显著特征,这支手枪的机匣左侧刻有“日国制”,显然是中国订购的

▲皇家牌毛瑟军用手枪的广告

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二十响”、“快慢机”,指的自然是弹容量20发,有射击选择功能的全自动手枪了。

1926年,西班牙皇家武器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全自动毛瑟手枪——MM31手枪,中国即为其最大客户。紧随其后,阿斯特拉公司也推出了全自动的901型、902型和903型。欧洛里奥-阿罗斯特吉也不甘落后,推出了“超级阿祖尔(Super Azul)”,但其本质上就是MM31的翻版。这些手枪大部分都卖到了中国,由于其火力旺盛,深受使用者的追捧。在经典小说《烈火金刚》中,作者刘流还特意描述了伪军大队长“高铁杆”的卫兵用的是“旁开门儿的二十响的盒子炮”,足见作者对枪械的深厚了解!

▲皇家MM31手枪,使用10发固定式弹仓,快慢机位于左侧

▲阿斯特拉901型,使用10发固定弹仓

▲阿斯特拉902型使用的是20发固定弹仓

▲使用可卸式弹匣的阿斯特拉903型

▲超级阿祖尔(Super Azul)也使用了20发固定弹仓,但快慢机位于左侧

既然“山寨版”的毛瑟军用手枪都有了全自动型,毛瑟厂自然无法坐视不管。1930年,毛瑟厂开始设计全自动型的毛瑟军用手枪。最初的型号仅生产了4000支,但测试效果不佳。重新设计的全自动型于1931年开始生产,产量约在10万支左右,其中超过7万支被运往中国。毛瑟厂生产的全自动毛瑟手枪一般被称作“Schnellfeuer”,即德语“速射”。也有M1932、M712等编号,但由于毛瑟厂的原始记录不复存在,很多称呼已经无法考证了。据称,罗瑞卿大将在抗日战争期间,使用的就是早期实验的4000支速射型之中的一支!目前这支手枪藏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但尚未开放展出,实际情况已难以考证了。

▲早期的试验型毛瑟自动手枪,可以看到使用的是片状快慢机

▲速射型毛瑟手枪的工艺枪,枪身雕刻有橡叶浮雕。橡树在北欧神话中是雷神托尔的象征,在德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坚贞与勇敢

▲出口到中国的速射型毛瑟军用手枪

▲“德国制”的繁体铭文与毛瑟厂标清晰可见

▲毛瑟厂生产的7.63mm毛瑟手枪弹,预装在了桥夹里

笔者曾有幸对比观察过德国产“快慢机”与国造毛瑟手枪、西班牙毛瑟手枪的加工水平,德国“快慢机”的表面光洁度最佳,甚至如镜面一般。西班牙造毛瑟手枪则稍逊一筹。至于国造手枪,除少数正规兵工厂生产,多为粗制滥造之流,做工不堪入目。

▲MM-34手枪,,枪管被延长且增加了散热片,握把处增设了一个射速选择杆

▲阿斯特拉F型,射速降低到了350发/分左右,枪机框与之前的型号有所不同

除进口毛瑟军用手枪外,中国部分兵工厂也曾仿制过毛瑟军用手枪。这些国造“盒子炮”多数做工粗糙,性能低劣,但也不乏精品良品。其中,天津大沽造船厂生产的“镜面匣子”堪称是精品之作,汉阳兵工厂(21厂)与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生产的晋造17式手枪做工也十分精良。其中,晋造17式最为特殊——与其他毛瑟军用手枪使用的7.63mm或9mm口径不同,晋造17式使用的是.45ACP手枪弹。这种口径的毛瑟军用手枪,在全世界也是独此一家,因此深受收藏家欢迎。除此之外,上海兵工厂、巩县兵工厂等也曾生产过毛瑟军用手枪。但抗战爆发后,这些兵工厂要么落入敌手,要么转产需求更大的步枪,毛瑟手枪的生产已经不是首要任务了。至于随军修械所,甚至民间枪匠制造的毛瑟军用手枪,质量则良莠不齐。有趣的是,这些手枪有时还会打上“毛瑟厂标”和“德国造”的字样,以冒充原装进口的“盒子炮”。但在懂枪的人眼中,真假往往一看便知,这种“假货”恐怕只能骗住第一次摸枪的新手了。

▲分解的速射型毛瑟手枪与晋造17式手枪,藏于北京轻武器博物馆

▲大沽造船厂生产的C96卡宾枪,做工相当精致

▲发射.45ACP手枪弹的晋造17式手枪,表面处理优秀,弹仓明显较长

▲forgottenweapons曾经展示过一支中国仿制的毛瑟军用手枪,厂标“MAUSER”被写错了

▲台湾玩具枪厂WE推出的速射型气软枪,使用的是第21兵工厂的厂标与铭文,显得独具一格

新中国成立后,毛瑟军用手枪逐渐在解放军中退役,被移交给公安部门。由于毛瑟手枪也可以发射51式手枪弹,因此其中部分一直使用到80年代才全部退役。部分手枪被出口到国外,另一部分被送进了博物馆,更多的则被回收销毁。纵观毛瑟军用手枪的历史,这样一支性能算不上突出,结构也已经落后的手枪,却取得了其他手枪所难以企及的声誉。毛瑟军用手枪在中国人民的眼中早已不是一支普通手枪,而是化身成为了一个中华民族抗日御辱的文化符号……

▲这支“三把盒子”进行了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改装——在枪身上加装一块S型铁片,一段固定在枪上,另一端固定在腰带上,便于快速拔枪

▲游戏《生存法则》中的速射型毛瑟手枪

▲《战地1》中出场的毛瑟C96手枪

资料出处:

《抗战机密档——中日军队轻武器史料》

Forgottenweapons

火器堂——旧情绵绵:闲话盒子炮

Askmisterscience.com

QBQ俱乐部的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