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卡捷琳娜二世级前无畏舰(Imperatritsa Ekaterina II class)
克里木战争之后,根据1856年3月30日沙俄与英,法,撒丁,土耳其,奥地利以及普鲁士签订的《巴黎和约》,沙俄帝国海军在黑海不得保有6艘以上800吨的轮船和4艘以上200吨的船只,也不得在黑海沿岸设立海军兵工厂和海军要塞。《巴黎和约》的签订对沙俄打开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企图是一个沉重打击,也使沙俄海军黑海舰队只剩下纸面上的意义。直到1870年10月30日,沙俄利用普法战争和法国战败的有利时机,向《巴黎和约》签字国发出通告,宣布对俄国在黑海保有舰队的限制以及关于黑海中立化的条款失效。但由于严重的财政困难,直到19世纪80年代,重建黑海舰队的工作才走上正轨。叶卡捷琳娜二世级(Imperatritsa Ekaterina II class)战列舰作为沙俄帝国海军黑海舰队重建的标志,共有四艘:Imperatritsa Ekaterina II, Tchesma , Sinop和Georgiy Pobedonosets。前三艘战列舰于1883年6月同时在尼古拉耶夫和塞瓦斯托波尔动工兴建,直到1889和1890年才分别完工。
▲注意舰艏的海军旗,这时期沙俄的海军旗与英国旗十分类似。
▲这张图片很清晰看到舰艏的两座主炮。
叶卡捷琳娜二世级战列舰设计具有其独特之处,主炮是6门Model 1877式12英寸30倍径火炮,三座双联装露天炮台呈三角分布,艏部两座炮台位于中轴线两侧,艉部炮台位于中轴线上。在三座炮台之间是包括简易舰桥的小型上层建筑。在露天炮台及舰桥的上方有一跨越式甲板,而7门6英寸副炮则围绕着战舰的中部安装。有俄国的观点认为,叶卡捷琳娜二世级可以被看作对全重型火炮(All big gun)战舰的一种探索,但倒不如说叶卡捷琳娜二世级是俄国落后技术力量的妥协的结果。毕竟,全重型火炮的概念是由1904年日俄战争的经验教训而来。这级战列舰的设计存在明显缺陷,其中之一就是跨越式甲板在激烈的战斗中极易受损,脆弱的跨越式甲板对其下方的主炮及舰桥有着巨大威胁,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大东沟海战中看得十分清楚。而这级战列舰的另一个薄弱之处就在于其舰桥位置,小型舰桥位于中轴线之上,恰好位于跨越式甲板的下面,两座艏部主炮的后方,两座炮台与舰桥会相互遮挡视线。由于双联装露天炮台顶部或者周围都没有任何装甲防护,火炮及炮手缺乏炮塔的保护,十分容易受到打击,所以叶卡捷琳娜二世级被称为炮台(Barbette)式战列舰。而Georgiy Pobedonosets作为叶卡捷琳娜二世级的最后一艘,有机会修正这个缺点,她环绕着双联装主炮露天炮台加装装甲胸墙。Georgiy Pobedonosets于1889年开始建造,1892年下水,延至1894年完工。
所有四艘叶卡捷琳娜二世级战列舰都服役于黑海舰队。1905年6月27日,前无畏舰波将金号( Kniaz Potyomkin Tavritcheskiy,后来被改名为Panteleimon以消除影响)发生兵变。这个事件后来被搬上银幕,就是著名的“叛舰喋血记”,电影史上第一部运用蒙太奇手法的电影。在波将金号兵变之后,整个黑海舰队都被派出去镇压兵变,但是由于叶卡捷琳娜二世号(Ekaterina II)的水兵被认为不值得信赖,她被排除在外。当搜索舰队驶近已经高高悬挂红旗的波将金号,Georgiy Pobedonosets上的水兵也举行起义,追随波将金号。在这期间,整个舰队并没有发射一枪一炮,目送Georgiy Pobedonosets和波将金号离去。第二天,仍然忠于帝国的水手使Georgiy Pobedonosets搁浅并且镇压了舰上的革命。
到了1914年一战开始,Georgiy Pobedonosets已经老旧不堪,无法胜任一战中黑海舰队的战斗任务。1914年10月29日,当战列巡洋舰戈本(Goeben)[注]驶离港口时,承担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警戒任务的Georgiy Pobedonosets向其开火,这是Georgiy Pobedonosets在整个服役生涯唯一一次使用火炮向敌人进攻(另有资料认为戈本号遇到的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号)。由于戈本号在此之前已经触雷受损,但土耳其没有足够大的船坞修理戈本号,所以船体上塞着木塞子的戈本号仅仅和Georgiy Pobedonosets周旋了四分钟就撤退了。在一战剩余的大部分时间,Georgi Pobedonosets都停泊于塞瓦斯托波尔,充当黑海舰队的司令部。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俄国陷入内战。1919年4月19日,Georgiy Pobedonosets的动力系统被英国干涉部队破坏。1920年,当白军向克里米亚半岛(Crimea)撤退时,失去动力的Georgiy Pobedonosets也被一同拖走。作为白军舰队的一员,Georgiy Pobedonosets由黑海驶向地中海,试图寻找一个新家。在这期间,她的一个烟囱由于生锈腐蚀而倒塌,造成了两个军官和一个水手死亡。白军舰队最后驶抵突尼斯的比塞大(Bizerta)。1924年10月24日,沙俄帝国海军军旗——圣安德烈旗被徐徐降下。30年代,失去动力,古老破旧的Georgiy Pobedonosets在法国被解体。
[注]战列巡洋舰戈本号(Goeben)已被德国政府移交给土耳其政府,这个事件被称为戈本号事件,最终导致土耳其加入同盟国。和戈本号一起向土耳其移交的还有轻巡洋舰布雷斯劳号(Breslau)。戈本号被改名为亚沃士.塞利姆苏丹号(Yavuz Sultan Selim),布雷斯劳号被改名为米蒂里号(Medilli)。舰上的德国水手全部加入土耳其海军,分舰队指挥官德国海军威尔海姆.索罗钦中将则摇身一变成为土耳其海军总司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戈本号和布雷斯劳号十分活跃,由于土耳其海军余下的舰只都破旧不堪,土耳其海军就靠这两艘战舰支撑门面。在往后介绍黑海舰队战列舰的时候还可以看到戈本号多次出场,也统一使用戈本号这个名称。
世事难料的是戈本号居然一直服役到1966年。当她退役的时候,她的姐妹们要么消失在日德兰的炮火中,要么在斯卡帕夫洛湾沉入海底。土耳其方面曾接洽联邦德国,提出将戈本号回赠德国,作为纪念舰永久保存。但苏联显然无法忘记1918年黑海舰队的精锐在戈本号注视下悲壮自沉,从中作梗。1976年,戈本号被解体。
亚历山大二世级前无畏舰(Imperator Aleksandr II class)
1885年11月,当亚历山大二世号(Imperator Aleksandr II)号战列舰开始在圣彼得堡的新海军上将造船厂建造时,关于在她上面安装露天炮台还是封闭式装甲炮塔的争论还喋喋不休。在黑海舰队,四艘叶卡捷琳娜二世级(Imperatritsa Ekaterina II class)对其双联装12英寸主炮的防护各有不同(具体见前文)。亚历山大二世级的两艘姐妹舰:亚历山大二世号和尼古拉一世号(Imperator Nikolai I)同样体现了沙俄海军内部对主炮选择和主炮防护的争论。经过官僚机构冗长的争论后,最终作为妥协,亚历山大二世号安装了一座双联装Model 1877式12英寸30倍径露天炮台,周围仅有10英寸厚的装甲胸墙,炮台顶上则安装了一个轻型穹式顶甲。同样轻薄的穹式顶甲也被安装在奥普斯特罗夫号(Dvenadtsat Apostolov)上,奥普斯特罗夫号于1889年下水,她成了最后一艘安装这种顶甲的俄国战列舰。我们在北洋水师来远号巡洋舰的身上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设计。与亚历山大二世号不同,姐妹舰尼古拉一世号则安装了附加厚重装甲的主炮炮塔。
可以明显看到两艘前无畏舰主炮的不同防护,由此也可知,前面白色涂装的是尼古拉一世号,后面维多利亚涂装的是亚历山大二世号,右后方是改进型甘古特号。
尺寸(米): 105.6 (全长) × 20.4 × 7.8;
排水量:9900吨(1905改装后9244吨);
主炮:2门Model 1877式12英寸(305毫米)30倍径炮,1座双联装露天炮台;
副炮:4门9英寸35倍径火炮,8门6英寸35倍径火炮,舷侧单装,16门47毫米火炮,2门37毫米火炮;
鱼雷:6座18英寸(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水上安装);
最高航速:15.3节;
乘员:军官26人,水手622人;
亚历山大二世号于1887年7月26日下水,1890年完工。在许多方面,亚历山大二世号被视为第一艘现代化的俄国战列舰,标志着沙俄帝国海军力量的重新迅速崛起。这股新兴的力量受到当时第一海军强国英国的关注和担忧。但随着日俄战争的爆发,对马海峡成了沙俄海军永远的伤心地。沙俄海军瞬时由排行英法之后的世界第三位跌落,沦为世界三流海军。
亚历山大二世号自试车开始就一直在波罗的海服役。讽刺的是,这反倒帮助她逃过了1905年的灾难。假若亚历山大二世驶向海参崴,毫无疑问她也会葬身对马海峡。沙俄帝国海军认为,仅靠第2太平洋舰队的实力难以与倭国舰队抗衡。决定把波罗的海舰队的剩余舰只和新服役的舰只组建第3太平洋舰队进行增援,该舰队被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于1905年1月末出发与第2太平洋舰队会合。亚历山大二世号则被编入第二梯队,计划更换锅炉和主炮后于1905年5月出发。随着第一太平洋舰队覆灭于旅顺,第二,三太平洋舰队覆灭于对马海峡,沙俄海军意识到在远东他们再没有任何力量可与倭国抗衡,亚历山大二世号最终留在了母港。
1906年,亚历山大二世号成为波罗的海舰队旗舰,1911年转为炮术训练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历山大二世号已经十分老朽,而波罗的海内的对手却是正如日中天飘扬着铁十字旗的第二帝国大洋舰队。她已经无法胜任战斗任务,一直用作训练舰。1917年二月革命后,亚历山大二世号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改名为自由曙光(Zarya Svobody)。1919年,她与剩余的俄国(苏联)舰队一同停迫于喀朗斯塔得(Kronstadt)。在苏联内战期间,亚历山大二世号在英国皇家海军干涉部队的一次鱼雷艇进攻中受损。1922年,亚历山大二世号和一大批破旧,性能落后的海军舰艇一道被解体。
尼古拉一世号于1889年5月20日下水,大部分时间都服役于波罗的海舰队,而更广为人知的是她可悲的下场。日俄战争期间,尼古拉一世号被编入第3太平洋舰队第1梯队。由于各种原因延迟,包括尼古拉一世号和三艘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级海防舰的第1梯队直到1905年2月15日才从法尔港起锚出发。1905年4月29日,尼古拉一世号作为第3太平洋舰队旗舰与第2太平洋舰队在越南金兰湾会合。在对马海战中,她作为俄军舰队第1编队第3支队旗舰,由涅鲍加托夫少将担任编队指挥。1905年5月27日,对马海战爆发。前期,由于第3支队基本上是航速慢的旧式战列舰,平均航速只有11节,无法跟上第1,2支队,主要任务是支援巡洋舰为主的第2编队。这样反而因祸得福,倭国火力集中在主力为博罗季诺级(Borodino class)战列舰的第1编队第1支队。5月28日,经过一天的战斗和恐怖的“鱼雷之夜”,俄国舰队已损失过半,作为第3支队旗舰的尼古拉一世号此时带领残余舰队前行至郁陵岛以南60海里,这里离海参崴只剩一天的航程。此时,支队指挥官涅鲍加托夫少将已经接任残存舰队指挥。9点30分,守候多时的倭国舰队重新向俄国舰队发起攻击。10点34分,涅鲍加托夫少将下令投降,在尼古拉一世号上升起一面桌布作为白旗。尼古拉一世号被倭国俘虏,并改名为壹岐(Iki)。
对马海战后的尼古拉一世的前主炮。
本文作者:rx78nt1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