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礼仪的燕国竟有女将军?北京昌平出土的一对西周燕国礼仪戟

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说到燕国,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荆轲刺秦或者田单的火牛阵——在战国时期,燕国的实力确实弱了一些,也就比倒数第一的韩国强,位居倒数第二。

但要论起祖宗来,燕国就是战国七雄中第一根正苗红的国家了。燕国为侯国,是西周分封的第一批诸侯国之一,其始祖是大名鼎鼎的召公,召公是周武王的亲弟弟。牧野之战后,武王举行祭祀大礼的时候,护卫其左右的便是周公和召公。和燕国相比,韩、赵、魏、秦四国获封诸侯较晚,齐国虽然获封早,但无论是田氏还是吕氏,都不能与召公的身份相提并论。楚国不属于典型的周文化圈,早期仅仅是一个子爵,一度被视为蛮夷,更是比不上燕国的出身了。

在周人的观念里,“礼”承担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运行的规则。统治者认为,只要人民依礼行事,那么天下自然太平无事、长治久安。礼不仅仅是竹简上的条文,还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贵族们举行的祭祀、宴飨、征伐、丧葬活动便是礼在生活中的具体反映。由于礼是如此重要,举行礼仪活动时期的器具——礼器,其地位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礼器如此重要,作为兵器在礼器中的代表——礼兵,自然也比实战兵器要精美许多。礼兵往往造型复杂,有的还镶嵌各种宝石,但往往较为轻薄,因为不需要用于实战,不必过于考虑强度问题。

1975年,北京昌平白浮村发现了三座西周时期的燕国木椁墓,其中M2墓出土了一对造型特异的青铜戟,高24.5cm,宽21cm。铭刻有“匽舞戈”的字样(“匽”通“燕”)。说文解字中说,戈就是“平头戟”,可见在当时,不少人会把戈戟混为一谈,“匽舞戈”其实也就是“燕舞戟”。

经过研究,考古人员认为这一对戟不是实战武器,而是用于礼仪活动的礼器。原因主要包括两点:第一是造型特异,不适合实战,第二是其结构无法稳定地装柄。

戟是先秦时期常见的兵器,大多数青铜戟为戈头和矛头联装而成,西周时期的青铜戟则多为一体铸成,但无论是一体铸成的戟还是联装戟,大多数实战用戟都有着戟刺平直、戟援曲线平缓、戟内平直的特点。这种外形是经过实战检验,长期演化而成的。而该墓中出土的两件戟,均有着戟援勾曲、戟内下卷、戟刺弯曲的造型,而这种造型既不方便直刺,也不方便钩割,是无法用于实战的。

实用的戟为了避免脱落,会铸出阑和穿孔用于捆绑绳索,该戟仅有内的下缘铸有阑,穿孔也较少,戟刺上一个穿孔都没有,这种结构决定了它装完柄后,只要稍有碰撞,戟头便会掉下来,这样不结实的东西,如何能够用于作战?

再有,这种成对出现的情况也符合礼器的特点,因为手持礼兵的仪仗人员往往是对称站立的,如果是实战武器的话,没有必要打造出两件一模一样的东西来。经专家分析,M2墓的墓主是西周中期燕国的一名女将军,将军出行时,需要有开路的仪仗队,而这一对戟,应该便是某两名仪仗人员所用的礼兵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