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NASA为了寻找外星人,在开普勒探测器身上搞出的大新闻

NASA 确实很擅长“搞大新闻”,提前好几天就放出风来说“开普勒”探测器又有大发现,早早的收集人气,结果呢?只能说 NASA 很开心,观众很买账。

我们都知道“开普勒”探测器是首颗搜寻银河系类地行星的探测器,但是它为啥这么牛?今天 Techpunk 帮你分析一下。

第一,开普勒计划是怎么发现类地行星的呢?

我们都知道“开普勒”探测器干的活就是寻找系外类地行星。但是因为系外行星距离我们实在太远,而且很小,亮度又暗,所以光学成像这个方法就被 Pass 掉了。不过没关系,科学家的大脑可不是盖的,他们想出了一个新的 idea,那就是掩星法。

掩星法基于的原理是什么呢?——恒星发光,行星不发光。当行星运动至视线方向上,处在恒星和观测者之间时,在移入视恒星面的过程中,恒星的视亮度会缓缓出现小幅度的下降,然后降至最低,随着行星慢慢移出视恒星面,相应地,恒星的视亮度会缓缓增加,恢复到恒星的本来视亮度。

这种方法虽然比较高效,但也有局限性。如果因为行星的轨道运动导致我们无法观测到它对恒星亮度的影响时,比如当行星的轨道面刚好与我们的视线方向相垂直,此时在视线方向上,恒星的光不会被行星遮挡,任凭你花多长时间去监测恒星的亮度变化,也没有办法探测到行星的存在证据。

第二,开普勒计划的当前发现有哪些呢?

“开普勒”望远镜在 2009 年发射之后发现了上千颗系外行星,几乎把我们已知的系外行星数提升了一个量级。下图显示的是历年发现的系外行星数。

2009 年,开普勒传回第一组拍摄图片,图片主要聚焦于银河系天鹅座星群和天琴座星群大量的恒星,NASA 华盛顿总部“开普勒”项目主管 Lia LaPiana 说:“开普勒首次观测结果令人倍感惊叹!能够在一张照片中看到数百万颗恒星是非常令人激动的”!

该图片中包含着至少450万颗恒星

2010 年,“开普勒”探测器发现在距离地球仅 127 光年处存在类似于太阳系的一个行星系统,该行星系统内至少存在 5 颗行星环绕恒星运行,行星的排列方式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同时,可能还存在两颗未探测到的行星。(吐槽:冥王星因为太缺少人类的关爱,所以它离开了我们的太阳系,跑到另一个太阳系去了)

2015 年,科学家通过“开普勒”望远镜观测到一种奇特闪烁光线,由此便发现了神秘恒星——KIC 8462852,这颗恒星也被称为“塔比恒星”(Tabby‘s Star),或者 Boyajian’s Star,科学家猜测它被一种“外星巨型结构”环绕。

从地球角度观测,这颗恒星出现了亮度变化,科学家假设是一颗分解的行星环绕恒星运行,行星残骸阻挡了恒星光线。(吐槽:Tabby 恒星实际上被一个巨大的太空章鱼环绕着,它挥舞着它的触须)

2015 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因为“开普勒”望远镜又立了一个大功,这次不是第二个太阳系,是第二个地球!科学家把“地球二号”命名为 Kepler-452b。意思是 Kepler 计划的第 452 颗恒星的系统中距离主星最近的一颗行星。

为啥说 Kepler-452b 是“地球二号”呢?看看这组数据,你就明白了。轨道半径几乎和地球一摸一样!公转周期是 385 天,只比地球多了 20 天!其母星质量几乎和太阳等重,为 1.037 个太阳质量!这难道不是地球的双胞胎兄弟吗?

Kepler-452B 是目前最接近地球状态的类地宜居带系外行星,这是一次重大的发现,是人类天文探索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但是目前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并不大。没有虫洞和超光速旅行,这辈子咱们是到不了这个新地球了。

顺道一提其他的星球:

20e 是第一颗发现的小于地球尺寸的系外行星,但是太热不可能有液态水;

22b 是第一颗在宜居带的系外行星,但是大于地球的两倍大小,所以不太可能有固态表面;

186f 是第一颗“靠谱”的并在的宜居带类地大小系外行星,但是主星为 M 型恒星,有点冷,光度不够。也不确定有没有液态水。

2017 年 2 月,NASA 又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在距离地球约 40 光年的恒星 TRAPPIST-1 周围发现了 7 颗地球大小的类地行星,其中还有 3 颗处于宜居带内。

在这次为期 74 天的观测中,开普勒有充足的机会观测到 TRAPPIST-1 系统中各行星的凌日现象。因为,这七颗行星的轨道半径都极小,公转周期仅为 1.5 个地球日到 20 个地球日不等。

所以,“开普勒”这个家伙的潜台词是,我费劲巴拉的找了这么多类地行星,怎么可能哪个都找不到外星人。这不,川普都要宣布了,他要对开普勒迄今发现的 2,337 颗系外行星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也许我们应该在地球周围建一堵墙?用来防御外星人?(吐槽:NASA确实发现了外星人,还给他们发了信息,现在他们已经看到了,但他们没有回复,是不是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