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九都八迁系列之七—泾阳
泾阳(前424—前415年为秦国国都)
在位国君:
秦灵公(?-前415年),怀公之孙,在位10年。建上畤,祭祀黄帝;建下畤,祭祀炎帝。
秦简公(前428-前400年),怀公之子,秦灵公之叔,在位15年。期间,魏国任用吴起、李悝、魏成子等人进行改革国力大增,秦国被魏国夺取河西之地,失去重要产粮区,国力衰落,退至洛水。
秦惠公(?-前387年),简公之子,在位13年。国力继续衰退,与楚国结盟。
秦出公(前389或前388-前385年),惠公之子,秦献公堂弟,在位2年。因年幼,其母主持朝政,因此又被称秦少主。
秦献公(前424-前362年),嬴师隰,秦灵公之子,秦出公堂兄,在位23年。也学其他国家大力改革,废止人殉,迁都栎阳,户籍相伍,推广县制。战争胜败不一,周显王派使者祝贺“献公称伯”。
《史记秦本纪》记载:
灵公六年,晋城少梁,秦击之。
十三年,城籍姑。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立灵公季父悼子,是为简公。简公,昭子之弟而怀公子也。
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巉洛。城重泉。十六年卒,子惠公立。
惠公十二年,子出子生。
十三年,伐蜀,取南郑。惠公卒,出子立。
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彊,夺秦河西地。
虽然《史记秦本纪》并无记载泾阳作为都城,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肃灵公,昭子子也。居泾阳,享国十年。献公元年,止从死,二年,城栎阳”。从以上文字记载来看,从灵公到献公元年,秦以泾阳为都城。我也赞同王国维先生、徐卫民教授之观点,灵公、简公、惠公、出公和献公五位国君居于此。泾,指直流的水波。据《释名.释水》:“水直波曰泾。”如《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泾阳位于咸阳泾水之北,“水北为阳”,地理位置至关重要。
要说道泾阳,不得不说河西之地。河西之地是今陕西山西两省间黄河以西洛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今陕西省韩城、合阳、澄城、大荔、华阴等县。地势比关中平原略高,平均海拔在500到700米左右,自北向南地形逐渐降低。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耕地主要分布于黄土塬上以及河流两岸平原地区,土质肥沃,易守难攻。
河西之地示意图
穆公十四年(前646年),经过战争俘虏晋君夷吾,放其归国,夷吾献其河西地,则秦国版图东至河西之地。有了河西之地,以黄河为为天险,秦人便可高枕无忧。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79年),晋率诸侯伐秦,秦军败走,追至泾而还。可见,秦对河西之地实际控制权由此而丢失。厉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初县频阳。从泾阳和河水之间设县可以得知,秦国下定决定去争夺,需就近设县去争夺(像今之三沙市,便于管理南海)。
穆公十四年(前646年),经过战争俘虏晋君夷吾,放其归国,夷吾献其河西地,则秦国版图东至河西之地。有了河西之地,以黄河为为天险,秦人便可高枕无忧。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79年),晋率诸侯伐秦,秦军败走,追至泾而还。可见,秦对河西之地实际控制权由此而丢失。厉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初县频阳。从泾阳和河水之间设县可以得知,秦国下定决定去争夺,需就近设县去争夺(像今之三沙市,便于管理南海)。
秦灵公执政,欲扩张穆公时期之版图,收复河西之地,便迁都泾阳,将“指挥部”搬迁到战前,便于激励和指挥,这也是迁都重要原因之一。从《史记秦本纪》百余字中看出太史公在记述时,不是写到战争就是写到国君交迭之内乱。也再次显出秦国的权力交接有弊端,奈何未收复河西却先窝里斗。
简公二年(前409年),魏国改革强大后,派吴起攻打秦国且大胜,并设西河郡。秦人只得退居洛水,沿河防御,至此彻底失去河西之地。
一、泾阳在哪?
泾阳县地处陕西省中部,“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称。
二、古遗址有哪些(泾阳都城宫殿还未发现)
古人云:善治秦者必治水,善治秦者先治水。因此,这里遗迹多与水有关。
拍摄于陕西水利博物馆
1.郑国渠首遗址
郑国渠首遗址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王桥镇上然村,地处泾河北岸,北仲山西麓,距泾阳县城约25千米。
郑国渠首文保碑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约十年后完工(堪称古代的“南水北调”),可谓真正滋润了八百里秦川。
调水大坝
水工郑国本是韩国派的间谍,欲用庞大工程拖垮秦国,奈何郑国当成了事业反成就了秦国。惹的韩国杀了郑国的家人,但也正因此,成了始皇帝灭的第一个诸侯国,当然这是后话。
郑国渠首历代石碑
2016年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郑国渠首风景
2.泾阳李仪祉陵园
位于咸阳城北30公里处泾阳县王桥乡寺背后村。
李仪祉(1883~1938)是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人,同盟会会员。早年留学德国,学习水利工程。倡导和修建了"关中八惠",穿杨陵而流的渭惠渠就是八惠之一。前几年沿渠骑行,发现工程真了不起,这八条“脉络”四通八达,形成良田灌溉网,因此被誉为一代水圣。
李仪祉先生墓陵
3.大地原点
大地原点亦称“大地基准点”,即国家水平控制网中推算大地坐标的起标点。
大地原点文保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位于咸阳市北的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是中国的地理中心。
大地原点建筑
中心标志埋设于主题建筑的地下室中央
“+”的交点就是原点,以此测量大地基准数据,为祖国河山定位。不过还得加上青岛海平面基准线,才能得到三维坐标。
4.泾渭分明
今成语有“泾渭分明”。“泾渭”是泾水与渭水的并称。古人认为浊泾清渭,因常用以比喻人品的优劣,事物的是非。
泾渭分明
拍摄于冬季(荒凉之景)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和渭河在西安市高陵区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刚提到古人认为浊泾清渭,但研学君实地发现是泾清渭浊,查阅资料才知由于人为破坏,改变了清浊,但没改变的还是一清一浊。
虽是好地方,但终究得改变秦国权力交接之乱以及进一步将“指挥部”靠近前线,秦献公又把都城由泾阳迁到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