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事校园市场的几年时间里,我有参与做过传媒广告业务、课表工具产品、大学生成长社区以及外卖O2O产品等等,而近半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人力资源行业潜心学习。
智联招聘对外的感觉,就是一家传统招聘公司,但其实还有测评、培训业务等,不过这些业务均是面相B端企业,因此C端用户的感知度较低。
几番尝试,我和公司教育培训部门一起面向大学生推出了付费求职的音频课程《心想事呈》,上线当天获得2000多学生的报名。
而跟公司测评部门一起推的NET就业能力测试,让我觉得一次专业测评,对于求职者而言确有不小帮助。
但大学生就业的艰难度逐步攀升,除了提供更多的优质岗位外,我不断思考如何通过职前培训,来帮助到部分大学生求职。
为什么是部分呢?这源于我这两年的各种折腾尝试,发现很多大学生压根自己就没有严肃对待求职这件事,而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自然不用白费心机了。
(2)
大学生职前教育就跟其他知识付费产品一般,进入的门槛很低,任何一个能讲的HR、职场人能可以去参与到这个培训中来,但门槛低带来的则是规模化的壁垒很高。
目前市面上有大量的职业培训类课程,今年9月我自己也开了门职业规划的线上微课,有17多万人报名,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职前教育。
大学生职前教育不仅仅需要课程内容,还需要数据,因为求职服务的本质就是匹配。我们需要测评学生,然后通过数据分析,给其更专业的指导,以及给他推送更加合适的岗位信息,这才真正的做到帮助大学生就业。
我在尝试过诸多知识类产品学习后,现在更看好“重模式”,也就是系统化的长期学习,甚至带有线下落地的,这种模式,比单纯的单节课的线上学习往往有更大的实际效用。
(3)
在教育培训行业一番探究之后,我发现K12的市场明显是一个更大的盘子,于是也有朋友怂恿我去尝试,但是根据此前的创业经验,我觉得一个市场的规模有多大,并不是最为重要的。
不知有多少创业者,拿着BP的第一页都是预计该项目所在的市场有着几千亿的规模,但是这几千亿跟我们又有何关系呢?
一个数百亿规模的小市场,只要我们精耕细作,成为行业里的龙头,一年分到几十亿的营收,就是一家不错的上市公司啦。
接下来,我会在大学生、职场新人的职业培训上投入更多精力,期待业内人士,跟我做更多交流;也希望求职者们能跟我反馈下求职的那些痛点、困惑。
最好还是建议大家养成“一字不差”的阅读习惯,注意培养系统化的学习,而非碎片化的信息获取。
我的第674篇文章
-作者-
孙凌,知名公司校园&海外事业部执行总监,终身学习者,曾连续创业获得多轮融资,以创业心态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