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军队较为重视弓箭,《翠微北征录》中说,“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当时的民兵被称为“弓箭手”,民间的武装结社被称为“弓箭社”。从苏轼的奏章来看,在仁宗时期,仅河北一地,就有接近六百个弓箭社,三万多弓箭手。宋代对于弓箭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在军队的影响下,民间也形成了蓬勃的弓箭文化。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弓箭如此重要,制造流程自然也不能马虎。《翠微北征录》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制造弓箭的流程和标准,对弓箭所用材料的优劣也作出了明确的阐述。
▲西岳降灵图
复合弓的弓臂由竹木、角、筋组成,其中弹力主要来源于筋。复合弓使用的筋以牛筋为最佳,但耕牛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两宋时期,由于战争烈度大,牛筋不敷使用,匠人在制作弓弩时,只能在关键部位用牛筋,其他部位用马筋羊筋替代。北宋淳化五年还专门就此事下诏,说为了避免老百姓为了完成政府的征收任务私自杀牛,可以改用羊筋代替牛筋。
制作复合弓时,需要把牛筋撕成一缕缕的细丝,然后一层层铺在木制的弓臂上,这个过程叫做“披筋”。 《翠微北征录》中说,为复合弓披筋时,披满一层要晾半个月,如果是阴天就要晾足一个月,然后才能继续披下一层筋.如果不等晾干就把筋披完,做好的弓用不了很久就会散架。上漆也是如此,上完一层漆后,如果当时是晴天的话要晾十天,阴天则晾二十天,晾干再上一层,如果不等干了就上第二层,那么将来就会有裂纹。
▲批筋
除了筋之外,牛角也是复合弓的必备材料。牛角按尺寸可以分为大小两种,其中大牛角比较少见,同样的重量下,大牛角的价格比小牛角贵出一倍还要多。不少情况下,工匠只能选用小牛角做弓。
▲粘牛角片
小牛角制成的角片较窄,为了保证强度,弓臂必须制造的比较厚,因此成品弓的截面接近圆形,而大牛角制成的角片较宽,弓臂不需要太厚,因此成品弓截面较扁。宋代人根据弓臂的截面形状,称小牛角弓为泥鳅弓,称大牛角弓为蚂蝗弓,后者的性能要优于前者。
▲生漆
弓制好后,要做防水处理,如用黄桦皮或桃皮包裹,也可以直接髤漆。华岳认为,后者虽然不美观,但好处是实用和廉价。
▲大驾卤薄图
制作好的弓弩,如果保养得当,可以保存很久。宣和元年,童贯领军路过扬州,发现扬州郡所东庑的几间房屋里储存了弓弩各一千张。经过调查,这些弓弩是建隆元年时期赵匡胤留存下来的。童贯启用了这些弓弩,发现虽然时隔160年,但弓弩的弓力并没有减弱。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