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不到的大文豪的小马甲

“小样,别以为穿上了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这是某年春晚小品中的一个经典段子。在今天这样的网络时代,社交平台上一个用户往往注册多个ID,主要的账号规规矩矩,想要调皮惹火一把,可能就会穿上“马甲”发言,用小号伪装。在没有网络的时代里,文人墨客,名人大家也都有他们的小马甲—笔名,这些笔名或意蕴深厚,或随性拈来,或是无奈甚至悲愤的选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文豪们都有着怎样的小马甲。

不忘来时的路

提到塞姆·朗赫恩·克列门斯这个名字,大部分人可能会一脸茫然,这应该不是什么出名的人物,名字听起来十分陌生。但是,他的笔名却是响彻世界文坛的马克·吐温。作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马克·吐温的一系列作品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他文字里洋溢的幽默笔调和辛辣讽刺戳穿了当时社会浮华外表下暗藏的虚伪和贪婪。

年轻的时候,克列门斯在机缘之下从事了几年自己曾十分向往的蒸汽船领航员生活。在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中都有他航船生活的印记,而他的笔名也和当年在密西西比河上的领航生活不可分割。在自传体作品《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中,他回忆起这样一段往事:

克列门斯做领航员的时候,船长塞勒斯尽管文笔一般,但是会时不时地写些简单的段落,平实地描述关于河道和水位的信息,署名“马克·吐温”,向《新奥尔良时代花絮报》投稿。尽管船长对相关信息的表述非常准确,这些信息也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这样的段落并不引人关注。一次,克列门斯在塞勒斯文稿的基础上模仿船长的文笔,以水的涨落影射当时社会环境的一些问题,寥寥数笔,看似是描述水位高低,实际上辛辣、尖酸、深刻地讽刺了当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很快被刊登在当地某一报纸上,这也是克列门斯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毛头小子的调皮举动一方面赢得了塞勒斯对其才华的敬意,另一方面也深深挫伤了船长的自尊心。此后,塞勒斯船长再也没有以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写过任何一篇文章。后来,时隔几年,克列门斯转行去大西洋沿岸做了记者。听闻脾气火爆、做事专业的塞勒斯离世,他感慨万千,重拾老船长的旧笔名,带着时光的烙印和老船长的写作梦,用更加深刻的笔触去批判现实中的问题。

这个笔名的字面意思是“标记两英寻(海洋测量中的深度单位,1英寻大约为1.83米)”,这是航船者的术语,水深超过两英寻的时候航行才安全,所以航船上常会要求船员向水中投放重绳,标记好相应的位置,确保行船安全。这个源于船员工作的笔名被克列门斯一直沿用下来,让人们记住马克·吐温,一个来自南方的作家,一个调皮的密西西比河领航员。

有故事的作家

《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这些著名的短篇小说,是由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欧·亨利所创作的。当然,这个响彻全球的名字也是他的写作马甲,他的真实名字叫威廉·西德尼·波特。

波特的家境有些窘迫,为了改变贫穷的生活状况,他年轻的时候奋力工作。他从事过歌手、演员、药剂师、绘图员、记者和银行出纳员等多种职业,这些丰富的经历也为他积累了饱满的写作素材。

1891年,波特成为奥斯汀第一国民银行的出纳,经济状况逐渐转好。但是,1894年,联邦银行调查人员查出他的工作账目存在问题,波特只好辞职。没想到事情并未结束,1896年,波特收到了盗用公款的起诉,且在法院传讯的前一天出逃,落实了罪名。次年,波特的妻子病危,东躲西藏的波特想回家探望,最终被捕入狱,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

服刑期间,波特开始拾起写作这项技能,写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但是顶着这个罪犯的名字,笔下的这些小说恐难发表,于是,在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的联邦监狱里,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的巨匠—欧·亨利通过新的身份重获新生。

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有诸多说法,人们给了这个名字各种详细解读,但是事实上好像没有那么玄乎。1909年,欧·亨利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谈到笔名的由来。当时,他让朋友帮他想个好笔名,朋友建议干脆从报纸上找。他们二人从几个醒目的标题里找了一篇社会版的文章,内容大概是描述一个时尚舞会。顺着正文一行行读下来,波特看到亨利这个名字觉得不错,就定下了姓。想着简短的名字应该具有吸引力,而欧(字母O)在英语里写起来最为方便,他就干脆取它为名了。于是,波特的笔名就成了欧·亨利。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巴勃罗·聂鲁达是一名卓越的智利诗人和优秀的外交家,但这同样不是他的本名,他的真实姓名叫内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他的父亲是一名铁路工人,对于诗人这样的职业道路并不看好,极力反对儿子写诗。为了不让父亲在报上察觉到自己的“小动作”,他选择用笔名藏匿身份。他对捷克现实主义诗人和小说家扬·聂鲁达充满敬意,于是取了这个名字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笔名。

类似的,法国著名剧作家莫里哀也迫于家庭压力而以“马甲”身份出现。他的原名叫做让·巴蒂斯特·波克兰。家人很看重波克兰的前程,一心想让他跻身上流社会。为此,他的父亲倾尽所有为他买了法学硕士文凭,走了些门路,弄到了律师的资格,还将世袭权利过继到儿子名下,铺设了一条平坦的人生道路。但是,事情往往难以沿着既定的轨迹发展,波克兰21岁时,因酷爱戏剧,宣布要从事戏剧行业,把父亲给他精心规划的人生蓝图彻底扯碎。在那个时代,戏剧行业并不光鲜,从事相关工作的演员、作家甚至会被视为辱没家族声誉的人。为了不让家人受影响,他以“莫里哀”这个名字在剧场工作。这个名字在法语里有“常春藤”的含意,也象征着他对戏剧事业的热爱,愿意长久地守住这份梦想。

安能辨我是雄雌

许多女性作家会使用男性化的笔名或者性别模糊的别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在某个历史阶段是为了在男性主导的圈子里撇除性别偏见;有时候只是为了体验换名字出版作品的自由;有些情况下是为了稳住读者群。

名扬文坛的勃朗特三姐妹才华横溢,在19世纪的英国,《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斯·格雷》让这三姐妹名声大噪。然而,当年大家崇拜的是“贝尔三兄弟”,夏洛蒂、艾米莉、安妮分别用柯勒·贝尔、埃利斯·贝尔、阿克顿·贝尔三个中性甚至偏男性的名字发表作品。笔名帮助她们在当时男权主导的社会里更好地被接受,让更多人客观公正地看到她们的才华。

在法国,1804年颁布的《拿破仑法典》明文规定“未成年者、已婚妇女、犯人及精神病患者没有行使法律的权利”。女性受到社会赤裸裸的歧视。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叫露西·奥罗尔·杜邦的贵族姑娘勇敢地为女性发声,给这些歧视和偏见当头棒喝。

饮酒、骑马、穿长裤,一身男性打扮,杜邦将家族精心塑造的淑女形象彻底颠覆。文学家缪塞、福楼拜、屠格涅夫、小仲马,音乐家肖邦、李斯特都与她交往甚密。“婚姻迟早会被废除。一种更人道的关系将代替婚姻关系来繁衍后代。”“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既可生儿育女,又不互相束缚对方的自由。”她以乔治·桑这样一个男性化的笔名发表小说,反抗传统偏见和陋习,勇敢表达出对于自由、平等的婚姻的追寻,展现出不输男人的气魄。雨果称赞她为那个时代伟大的女性。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作家J. K.罗琳的原名叫做乔安妮·罗琳,在第一次出版《哈利·波特》时候她用的就是自己的本名。但是,书籍的出版商联系到罗琳,要求她更改署名,将这个女性化的名改成缩写,隐藏她的性别。出版商对这部作品规划的读者受众是男孩,他们担心女性化的名字可能会令一部分男性读者因作者性别而对书籍内容产生质疑,不购买书籍,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最终,罗琳将乔安妮缩写为J,又将祖母的名字凯思琳拿来作为中间名,缩写为K。

罗琳出名后她的作品备受追捧。2013年,她以罗伯特·加尔布雷斯这一男性化笔名出版了一本新书《杜鹃在呼唤》。被发现后,舆论哗然,为什么有人会放弃博人眼球的宣传机会,用一个籍籍无名的笔名出书呢?罗琳回应说,这只是为了擦亮自己的眼睛,从读者那里获得更客观的评价。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7年第11期杂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