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九都八迁系列之五—平阳


秦国九都八迁系列之五—平阳

入住国君:4位

秦宪公(一作秦宁公)(前725年-前704年),在位12年。秦宪公二年(前714年),将秦国国都由汧渭之会迁至平阳。葬秦陵山。

秦出子(前708年-前698年),秦武公、秦德公之弟,在位6年。

秦武公(?-前678年),秦出子之兄,在位20年。葬于平阳,首位使用人殉的秦国君主。

秦德公(前710年-前676年,在位2年。秦武公之弟,秦出子之兄。前677年,秦德公将秦国首都迁至雍城。葬于阳,长子秦宣公继位。

使用时间:36年

定位:秦国营建的第五座都城,也是迁入关中后营建的第三座都城。

《史记》记载:

宁公二年,公徙居平阳。遣兵伐荡社。

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

四年,鲁公子翚弑其君隐公。

十二年,伐荡氏,取之。宁公生十岁立,立十二年卒,葬西山。生子三人,长男武公为太子。武公弟德公,同母鲁姬子。生出子。

宁公卒,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废太子而立出子为君。

出子六年,三父等复共令人贼杀出子。出子生五岁立,立六年卒。三父等乃复立故太子武公。

武公元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居平阳封宫。

三年,诛三父等而夷三族,以其杀出子也。郑高渠眯杀其君昭公。

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十一年,初县杜、郑。灭小虢。

十三年,齐人管至父、连称等杀其君襄公而立公孙无知。晋灭霍、魏、耿。齐雍廪杀无知、管至父等而立齐桓公。齐、晋为彊国。

十九年,晋曲沃始为晋侯。齐桓公伯於鄄。

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

有子一人,名曰白,白不立,封平阳。立其弟德公。

事件:

凡是迁都必有因,而秦国每次迁都都以东出为目的。秦宪公(宁公)也是有大局观之人,秦宪公二年(前714年)将秦国国都由汧渭之会迁至平阳,又称“阳”,即现在陕西宝鸡陈仓区。为了巩固与扩展疆土,先是伐荡社(春秋时期为毫国之地,称荡氏或者荡社),亳王奔西戎,于是荡社为囊中之物。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的疆域图:

秦平阳都城时期东周列国分布图

秦武公,姓名不详,本是献公的太子,却在即位之际被废。后弟弟秦出子即位,但没多久,便惨遭大庶长弗忌、威垒和三父的杀害。武公被3人重新拥立为秦公后,便杀掉了这3人,迅速控制了政权。期间,武公已经展示出才能,东出兵伐至华山,疆土又一次扩大。又伐邽、冀戎、灭小虢,最早设置了县,为秦孝公立郡县开了先河。

再看东周列国,在春秋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不但充斥这弑君事件,反过来国君对于公卿的报复更是凶狠而彻底。先是鲁公子翚弑其君隐公,再有郑高渠眯杀其君昭公,后齐人管至父、连称等杀其君襄公而立公孙无知。晋灭霍、魏、耿。齐雍廪杀无知、管至父等而立齐桓公。齐、晋为彊国。公元前685—前643年,齐桓公采用“尊王攘夷”政策,多次会盟诸侯,使齐国确立了在中国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

秦武公正是在此乱世中,一次次扩大了疆土,或许还是国太小而不足为中原惧,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原鄙秦,视其与戎狄无异。

秦武公卒后,首开活人殉葬之风,陪葬66人。西北大学徐卫民教授却否定了这一“史实”。因为有物证——甘肃礼县曾经发现秦公陵园,学界多认为是秦襄公和秦文公墓,而这两座墓都存在人殉现象,最重要的是,它的时代肯定要比秦武公早。个人也认为徐卫民教授误会司马迁了,龙山文化时期(约五千年以前)就出现人殉,商朝男女贵族墓葬有大量的人殉,太史公更有可能在说秦人活人殉葬初次被写成制度,是从秦武公开始的,以前均为“潜规则”,这可是人命呀!这也从侧面说明秦努力以中原后裔自居,尽管活人殉葬在当今不可思议,在当时那个时代或许是正常的丧礼。

武公卒后并未把君位传其子公子白,而是立其弟德公。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白起便是其后代,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1.平阳都城位置

话说寻找秦都平阳的线索,源于1978年的一次意外发现。当时,陈仓区太公庙村一村民,在自家后院取土时发现一处青铜器窖藏,共发现了这8件体量恢宏、纹饰繁缛的青铜器乐器。其中秦公镈一套共3件,每件铸铭文1篇;秦公钟5件,第1、2件合铸铭文1篇,第3、4、5件的铭文相连。铭文记载了秦襄公受天命、赏宅受国、及其以下十二位秦国国君的政况。秦公钟是平阳国都宫室或宗庙中的重器,其地应属秦都平阳遗址范围。安上推测秦公钟、镈的主人可能是秦武公。

太公庙村断崖

根据秦人墓随城而建,2013年初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这一区域进行详细的勘探,共确定了11座墓葬,其中最大的一座“中”字型墓,形制与轰动一时的秦公一号大墓基本一致,再一次佐证该地为平阳城,墓主可能为秦武公。(在今考古发掘中,学者多以出土文物、墓陵构造纹饰与先前挖掘结果或者文献记载对比,符合即最快判定墓葬属性,不然就得花更多时间去考究)

意外出土的秦公镈

《史记》记载,秦武公在位期间,先后征服、并吞了多个戎族,初设县制以管理所得之地,次年使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

太公庙村

但是,考古工作者经过长期苦苦寻觅,城址至今尚未发现。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这一带人口村落密集,古城址可能压在现村庄下面;二是据《汉书· 郊祀志》 载“汉成帝时,雍大雨坏,平阳宫垣”,平阳城址可能被这次大水毁掉了。如是这样,从地形地貌上观察,城址当在西高泉至秦家沟一线紧靠三畤塬的坡根下,而太公庙村北的西高泉东西两侧可能性更大[1]。

研学君曾去过太公庙村,村里人大都比较警惕,因为前些年盗墓的太猖狂了。他们到底没告诉我当年出土的断崖在哪,还是根据网上信息找到的。那里到处都是鳞次栉比的房子,根本看不出一丁点古城痕迹,我倒认为是平阳城先被水淹,后来被村庄所覆盖,具体还待发掘考古而定。

2.为什么迁都平阳

在和平时期的迁都则主要考虑国家的安定和某一方面发展的需要。在汧渭之会期间,秦被戎狄、义渠、晋等包围,欲东出必将都城迁之边境,方能破釜沉舟。秦宪公本是文公之孙,从小耳濡目染,加上文公之谆谆教诲,宪公仿文公迁都东出乃是如出一辙。再者,关中平原本是沃土,宜农耕。军事与资源掠夺需要,让秦人不断的东出,最后撼动了整个中原,当然这是后话。

《史记·秦本纪》记载,当时北边的凤翔塬上有强悍的狄戎部落,平阳城地势“居下临高”,非常不利于防守。这个地势导致每年的大雨季节,水从高处冲下来,一度冲坏过平阳宫。这也是后来迁都雍城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

[1] 刘明科. 有关平阳遗址的考古发现研究与瞻望[J]. 宝鸡社会科学, 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