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唐太宗|杨陵悬弧,武功求学,西安称帝

提到唐太宗李世民,你可能会想到“大唐盛世”/“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秦王”……再往前呢?出生在哪?少年时期在哪求学?

李世民

(一)出生

这一切都要从公元598年(隋文帝皇十八年)李世民出生说起,一般皇帝出生或者幼时都有奇异的天象或故事发生,李世民也不例外。明代康海《武功县志》记载“李世民四岁,有一书生看到李渊,夸其面相好的不得了,贵人也,必有贵子;看到李世民,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这夸人有学问);李渊害怕书生泄露自己所说,就派人杀之,结果找不到了人,惊为天神”。李渊便取“济世安民”中二字“世民”作为儿子的名字。上述为《武功县志》记载,那么出生地必定在武功(陕西省的一个县,属关中地区)了。

大家熟知的都是李渊在太原起义,那为什么李渊会生活在这里呢?

要从李渊的官场之路说起,581年,隋文帝接受北周帝禅让,李渊任千牛备身(皇宫禁卫的头,在中央枢纽区了)。591年-603年,累任谯州(今安徽濉溪县临涣镇)/陇州(今陕西陇县)/岐州刺史(今陕西凤翔),荥阳郡守(今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604年,隋文帝驾崩(详见葬于泰陵,今杨陵),迁楼烦郡守(今山西娄烦县)。之后,担任国殿内少监,为隋炀帝东征高句丽押运过粮草,镇压过叛乱。617年,才正式为太原郡留守。而李世民正是在李渊当岐州刺史(今陕西凤翔)期间出生,武功离岐州很近,在武功有大宅子很正常。后人,多把李世民出生的这个宅子称为“武功旧宅”或者“武功别馆”。

清代石刻,毕沅所书

那么,为什么现在流传的是李世民出生在恩义寺/唐王洞呢?

这和地名变迁类似,“武功旧宅”在历史中出现多次称谓改变。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以“武功旧宅为武功宫”或者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为“武功宫”。武德二年(619年),修建“武功宫”。武德六年(623年),唐高祖将“武功宫”改为“庆善宫”。贞观五年(631年),在“庆善宫西百步”建“慈德寺”,因“为太穆皇后故置,以慈德名之。(李世民因为其母亲,又在庆善宫附近建了慈德寺)。宋代,“庆善宫”荒废,独留“慈德寺”。明代,“庆善宫”被渭水改道所淹没。之后,后才在其北建子沟村重修“庆善宫”(后改为“恩义寺”)来纪念,但皆不是原址。

恩义寺(新建)

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1735年):“恩义寺,在建子沟,即唐高祖故宅改建。康熙四十年(1701年)修”。嘉庆《续武功县志*建置志第二》:“永安镇:……,东北建子沟有恩义寺,(寺)有康熙六十一年(1722)钟,载:‘古名庆善宫,后改恩义寺’”。

今天的恩义寺,什么都没留下,百废待兴,当地村民又集资重建来追溯“庆善宫”的辉煌历史。

那么唐王洞是怎么回事呢?关中地区多窑洞,而598年的“武功别馆”也不例外,李世民就在正常的地方正确的出生了(后人为夸大效果,才称洞,其实就是窑洞也没毛病)。

唐王洞(遗迹已经荡然无存,仅留下拴马石)

今天的唐王洞,周围早已无帝王之气,取而代之的在附近建了中学(建子沟中学),让学生在历史的熏陶中成长也不失为另一种重焕光芒。

(二)求学

先讲述一下武功,原本是一个千年古县,后城镇改造,重建了新县城,这里边成了武功镇—老县城。以“武功八景”最为著名:姜嫄古墓小华山,教稼立台漆水畔;苏武节碑龙门传,上阁鸣钟闻九天;客山晚照晒书卷,二水塔影两河湾;东桥花柳碧波显,报本胡燕呈奇观。报本即报本寺,李世民的故事就是从该寺开始的。

报本寺塔

报本寺乃唐高祖别宅,在城北门外。唐高祖李渊任隋朝岐州刺史时,置家于此地。《新唐书》记载,李世民幸武功庆善宫后,说道“朕生於此,今母后永违,育我之德不可报”,于是乎,庆善宫改名为“慈德寺”,武功镇的旧宅命名为“报本寺”。更是咏诗流传。

幸武功庆善宫(李世民)

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

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

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枇。

端扆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

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畿。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文保碑

报本寺内建浮屠(即寺塔),原为木塔,后损坏后,建成砖塔。每层上檐呈叠梁式,柱额上置砖雕转角,衬间排列斗拱。每层设三门,圆形券式洞门,真假相间,变化有序,塔身中空,施旋木梯可登临远眺。 塔势雄伟,高耸云空。

重幸武功

李世民

代马依朔吹,惊禽愁昔丛。

况兹承眷德,怀旧感深衷。

积善忻馀庆,畅武悦成功。

垂衣天下治,端拱车书同。

白水巡前迹,丹陵幸旧宫。

列筵欢故老,高宴聚新丰。

驻跸抚田畯,回舆访牧童。

瑞气萦丹阙,祥烟散碧空。

孤屿含霜白,遥山带日红。

于焉欢击筑,聊以咏南风。

远观报本寺塔

那么,李世民的求学呢?

看来看看武功县志历史,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废武功郡,复武功县,属扶风郡。治所由邰城迁至中亭川(今武功镇)。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属京兆郡。唐武德三年(620年)置稷州,以武功等五县隶之。并在武功县东部与始平接壤处(今武功县长宁乡)设扶风县。贞观元年(627年)废稷州,武功改隶雍州。撤扶风县,其地并入武功。纵观历史,无论是扶风郡或者京兆郡,都是多出名门望族之地。而且离长安城(大兴城)较近,文化也是一流的。小李世民就是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下,跟着其母窦氏太穆皇后渡过了启蒙岁月,为他的睿智奠定了后天基础。《旧唐书·太宗本纪》载:“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是说在各地辗转为官的李渊归来休假时,考察儿子们,当时年仅15的李世民,就大胆同父亲谈论兵策,谈论时事,让李渊对这个儿子格外器重。)可见,其母在武功这篇神奇的土地上做出了多大贡献,母爱可圈可点。

从以上唐太宗李世民当上皇帝后,还常荣归故里,与乡党拉家长,以德行来感化他们和随行的大臣。可见,武功旧宅对李世民的影响巨大。寻觅幼年时期的记忆也是思念母亲的的极好方式之一,可见双亲对儿女的潜移默化非常重要!

李世民晒书石

据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客山庙碑记》载:吾邑东南有山名曰客山。县城以西稷山为主,故相对者为客也。其上有庙,下有湫池,左与梅家庄相邻,前与姜嫄墓对峙,漆水环绕,松柏蔚秀,为邑胜境。此乃唐太宗读书之处,昔人所谓“客山晚照”之景也。景色净收眼底的同时,也留下一块传说的“李世民晒书石”。

李世民与武功城隍辅德王张生

传说是李世民在客山读书时,常常为过漆水河发愁。跟他一块读书的张姓书生,他是农家子弟。张生常背李世民过河,李世民便说到功名成就后必将报答。后来的后来,当皇帝后,忘了此事,张生一生穷困潦倒,死后阴魂不散,托梦告知太宗后,李世民很是后悔,便封张生为辅德王,执天下城隍事。

当然,一般传说并非空巢来风,而是在一定史实基础上,夸张传颂而来。从此看出,小李世民在武功求学应该是不假,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的文献挖掘和考古发掘来进一步证实。

武功城隍庙始建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西靠稷山,东临漆水,有着千年历史。有着全国唯一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为“辅德王”的神灵,因此武功城隍庙也被称为都城隍府。

武功城隍庙

民间还有李世民在武功白兔寺狩猎,李世民印台回龙(把恶龙击退),李世民与清凉寺等的传说,这都显示出这块土地与李世民的关系。若非亲非故,怎么会有这么多故事流传于此至今呢?

过旧宅二首

李世民

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

园荒一径断,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金舆巡白水,玉辇驻新丰。

纽落藤披架,花残菊破丛。

叶铺荒草蔓,流竭半池空。

纫珮兰凋径,舒圭叶翦桐。

昔地一蕃内,今宅九围中。

架海波澄镜,韬戈器反农。

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

综上,纵看李世民,出生杨陵,求学武功,辗转随父去山西,开启戎马半生,而后西安称帝,终驾崩葬于昭陵。少时武功的经历让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牛致功. 从太原留守到建唐称帝的李渊[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3):71-80.

曹发展. 唐《樊方墓志》《樊兴墓碑》与庆善宫考[J]. 乾陵文化研究, 2008.

编辑&撰写|HoweYee

研学旅途

所闻所见所感

用脚步丈量世界

让身心爱上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