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与剑》里的浪荡子、历史上的哥萨克大英雄:伊万?包洪传奇

看过电影《火与剑》的人,可能都会对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伊万?包洪印象深刻。电影中那近乎邪魅的形象,虽然是作为反派,但是却依然充满了魅力。不过正如《火与剑》中的许多人物都确实有着自己的原型一样,伊万?包洪的原型正是历史上的名将伊万?包洪,但是这位哥萨克人的历史却远远要比电影中的那个深井冰传奇的多。

▲电影中的伊万?包洪

虽然在电影中,伊万?包洪被塑造成了一个富裕,且人脉广泛的在册哥萨克。但是实际上,历史里的伊万?包洪和许多参加了赫梅利尼茨基起义的将领一样,他在起义之前生平并不详实,甚至说很难确定他们所使用的名字是否是真名(哥萨克人一般会为自己准备一个假名,以便自己在战争中改换阵营)。但是关于伊万?包洪在起义之前的一些事迹,却还是姑且可以考证。作为17世纪大起义之前,向波兰—立陶宛联邦效忠的哥萨克贵族,虽然伊万?包洪受到了当时联邦政府的管制,但是还是时常带领着自己的哥萨克骑兵部属,前往莫斯科国进行劫掠。除此之外,伊万?包洪也丝毫不会放过任何机会,随时对哥萨克人的大敌——克里米亚鞑靼人发动进攻。

▲伊万?包洪

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夺回了被波兰—立陶宛联邦军队控制下的扎波罗热,之后浩大的赫梅利尼茨基起义就此爆发。伊万?包洪作为哥萨克也很快加入到了起义的队伍之中。由于伊万?包洪是当时哥萨克人中少数具有骑兵作战指挥经验的将领,加上他出色的组织能力及军事才能,因此伊万?包洪在1651年,成功的成为了赫梅利尼茨基整编的数个哥萨克团的指挥之一,并与当时的哥萨克名将“歪鼻子”马克西姆?克里沃尼、马丁?普什卡兰克等哥萨克著名战将及领袖平起平坐。

▲指挥战斗的伊万?包洪

伊万?包洪第一次在战场上向众人展示自己战斗天赋的是1651年文尼察之战。1651年年初,在国王杨?卡奇米尔的命令下,波兰军队盖特曼科里诺夫斯基袭击了乌克兰西部的克拉斯奈。驻守当地的哥萨克团长达尼尔?涅柴在激战中战死,之后科里诺夫斯基立刻将目标放在当时伊万?包洪所驻守的文尼察城上。此时的形势对于哥萨克人极为的不利,不仅是此时波兰军队的人数远远多于驻守在文尼察城的军队,而且波兰人刚刚大胜一场,因此气势正盛。面对声势浩大的波兰军队,伊万?包洪下达了一个大胆的命令,他将一部分军队留在文尼察之后,带领着自己军队的主力出城与波兰人作战。当然,伊万?包洪并非发疯到与波兰人死磕,在吸引到波兰军队的注意力之后,伊万?包洪立刻带领军队撤退到南布格河对岸的修道院。由于波兰人不了解当地地形,因此一路追击而去,而伊万?包洪正是想要利用这一点,此时已经三月,河面上冰已经开始融化,而伊万?包洪还是“贴心的”命令手下在冰面上凿了许多的窟窿,并且还精心的铺上干草和融雪,营造出了这里只是一片空地的假象。对此一无所知的波兰军队看到对岸的伊万?包洪的主力,自以为已是胜利在望,因此草率的踏上了南布格河河面,最后在哥萨克人的欢笑声中“铁马冰河掉下来”。

▲南布格河

不过虽然伊万?包洪成功将追击的波兰军队送进了黄泉,但是科里诺夫斯基所率领的波兰主力依然毫发未伤。因此伊万?包洪没敢恋战,而是立刻撤回了文尼察。不出他所料,科里诺夫斯基出于报复,立刻开始对文尼察展开了猛烈攻击,以示要为葬身南布格河的波兰军队报仇。不过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赫梅利尼茨基派来支援伊万?包洪的两个哥萨克团,在他们的团长马丁?普什卡兰克和约瑟夫?格鲁金带领下到达战场,这可引起了波兰军队的恐慌,因此科里诺夫斯基只能就此无功而返。

▲哥萨克军队

不过在伊万?包洪完成了自己的首次大捷之后,他却又不得不临危受命,担任哥萨克人救世主的角色。在1651年夏季的别列斯杰奇科之战中,鞑靼人再一次在战斗的关键时刻背叛了哥萨克人,而且更严重的是,哥萨克人军事以及精神上的领袖赫梅利尼茨基也被鞑靼人掳走。不得以,哥萨克人最终通过选举,推举了刚刚在文尼察之战之中,表现精彩的伊万?包洪担任哥萨克人临时的首领。此时的哥萨克军队可谓危机重重,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军队已经完成了对哥萨克人的包围。联邦为了对付哥萨克以及鞑靼人,从国内调集了大量重型火炮,这些火炮随时都可以轻松的毁灭哥萨克人的营地。临危受命的伊万?包洪立刻开始冷静的指挥着哥萨克人逃出重围。不过并不打算放过哥萨克人的联邦军队,在科里诺夫斯基的指挥下对哥萨克人发动了猛攻。联邦军的火炮优势,很快将哥萨克人挤压到了沼泽一带。

▲别列斯杰奇科之战

不过,沼泽也同样限制了波兰人的军队,因此科里诺夫斯基迟迟未能完成对哥萨克人的包围。趁这个机会,2000名哥萨克立刻开始搭建桥梁。可由于大量的后勤物资、武器、财物被抛弃,混乱中大量的哥萨克人落水淹死。惨烈的景象使得一些哥萨克团长甚至决定放弃过河,而是冲击联邦军营地突围。最后,为了阻击联邦军的追击,伊万?包洪还准备了一支三百人的殿后部队。这支小小的殿后军拼死战斗,直到全军战死沙场。他们的牺牲,所换取的是哥萨克大部队顺利脱离战场,为之后的战争保存了重要的有生力量。

▲殿后的哥萨克部队

别列斯杰奇科之战后,伊万?包洪又在1653年的修道院之战中,通过自己的指挥击败了兵力占优的联邦军队。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和哥萨克人再一次休战之后,伊万?包洪又被紧急调往摩尔达维亚公国,去那里支援季莫什? 赫梅利尼茨基所参与的摩尔达维亚公国内战。回国后,伊万?包洪受命驻守紧靠波兰—立陶宛控制下的乌曼。不过伊万?包洪很快就与赫梅利尼茨基发生激烈冲突,为了能够对抗已经逐渐对哥萨克人形成压制的波兰—立陶宛,赫梅利尼茨基决定投靠莫斯科国。但是与赫梅利尼茨基,以及一些并没有与莫斯科国打过交道的哥萨克团长不同,伊万?包洪对于莫斯科国可谓是了解至极。他并不认为莫斯科的沙皇能够真正长久友善的对待哥萨克人,而不是将哥萨克人当作用完就扔的炮灰。也因此,伊万?包洪对于向莫斯科效忠一事一直是拒绝态度。不过在后来的乌曼之战中,赫梅利尼茨基倒也并没有对身陷重围伊万?包洪弃之不顾,并带领着哥萨克人以及莫斯科联军,在乌曼城下与联邦军队血战。

▲乌曼之战

在赫梅利尼茨基死后,哥萨克国在第二次俄波战争中,由于内部的巨大分歧而分裂为左岸哥萨克和右岸哥萨克。伊万?包洪所属的右岸哥萨克投靠了波兰—立陶宛一方。然而包括伊万?包洪在内,大多数的哥萨克将领们都并不受联邦信任,伊万?包洪本人也被联邦拘捕。虽然后来为了让他参与对左岸的战争而将其释放,但是很快伊万?包洪被指控和莫斯科及左岸哥萨克之间有所勾结,因此再次被捕,并最终在诺夫哥罗德 - 斯维尔斯基被波兰—立陶宛处死。一代哥萨克名将就此落幕。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静默之鸮,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