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爆发的“靖难之役”,万幸的是虽受到各种程度的军事政治的斗争,但开国之初的国之根本没有被动摇,其实朱元璋再生前已经预料到朱棣的不臣之心,并采取了一些措施防止朱棣谋反。
他在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二日颁发圣旨:“说与晋王知道,教陈用、张杰、庄德预先选下好人好马,堤备临阵时,领着在燕王右里行。”朱元璋命令晋王挑选将领军士在燕王封地周围布防,以备形势之急。
他一面命晋王加以牵制,一面为朱允炆布局防控。朱元璋认为朱棣倘若发动叛乱,以其一藩之力绝难抗衡明廷中央,整个明帝国朝堂上下仍会效忠于朱允炆,朱棣在发动叛乱前期就曾因实力不济而多次遇险。同时此时的朱棣尚无很明显的抗衡之意,北境抗击蒙古大任仍需依靠其力,因此朱元璋在病重之时就并未将其废黜。
建文帝朱允文采取什么措施才会避免朱棣谋反呢
朱元璋体制给藩王放置了太多军政权力,按礼仪来说还是建文帝的长辈,不仅有实力优势还有礼仪优势。建文帝在军事经验和道义上都不占优势。他想削藩是很难的,如果是他父亲朱标在位,那可能情况会平稳一些。
建文帝朱允文
但是建文帝一路都是靠朱元璋扶持上位的,朱元璋拥有“一统天下驱除蒙古再建太平”的道统,是任何后继者都不敢轻易移动的大山。
燕王在济南面对“太祖神牌”的时候,也不敢随便造次,他父亲的道统力量太强大了,朱棣这种有军功在身的人物尚且如此,建文帝本身没有了不起的军功,又是孙辈,他削藩已经是在破坏朱元璋体系了,本身已经在失去道统优势。
建文帝应该用“推恩令”,让各个手握重兵的藩王家系自己分解,同时把个藩王手下的良将请到朝廷来,架空藩王的统将权,然后鼓励各藩王声色犬马,玩赏文字。等一代人过后,这些藩王自然凋零了,他们的下一代就是建文帝的同辈,这时建文帝已经没有礼仪劣势了,而且既然有“推恩令”,那么建文帝就可以利用藩王诸子之间的关系“人为”制造矛盾,继续削弱各藩系内部的凝聚力,然后把藩王控制的军队收归朝廷管辖,这样藩王的军权问题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