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高的跑鞋越好?

导语:跑鞋价高未必好,穿着舒服才重要,另外还要看钱包。

如果你曾因跑步而备受伤痛困扰,那么你可算是找着组织了。在坚持跑步的成年人中,每年都有一半左右会受伤。这个理由还不足以打消你跑步的念头?那么请接着往下看——你的旧伤是引发再次受伤的最大风险因素之一。

因此,对于跑步者来说,避免受伤是相当重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三分之一的跑步者对这一点极为关心,事实上,他们会把自己那些平常的旧跑鞋扔掉,换上感觉更加安全的、能提高运动成绩的高级跑鞋。但是,国际鞋类公司关于昂贵跑鞋的宣传能站得住脚吗?

证据

首先,我们需要弄明白一个问题:现代跑鞋的那些额外的安全特性,比如更好的稳定性或者缓冲性,是否能保护人们免受伤害?答案是——效果并不明显,根据2009年的一次火药味十足的评价,针对上述问题的精确研究测试其实还很欠缺。

从那以后,该领域涌现出了更多的证据,而我们却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明智。

曾经有这样一个研究项目,根据81名女性跑步者的足姿(内翻、中正、外翻)随机分配不同稳定水平的跑鞋,经过为期13周的训练,研究者在各个鞋款的受伤机率方面没有发现任何不同。还有一项研究,随机向247名跑步者分配硬底或软底跑鞋,测试5个月后也没有发现不同跑鞋在受伤几率方面的区别。

虽然,根据目前的研究文献,具备更多安全特性的跑鞋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我们早已被跨国鞋商的广告轰炸包围,那些昂贵产品的宣传攻势随处可见。

当我们仔细分析这些鞋商广告时,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模糊的术语频繁出现,这些词语都处于医疗产业和运动装备产业之间的灰色地带。

像“冲天而起”、“快速”、“精英”和“发射台”这样给运动添加魔法化形象的词语,还有其他表明跑鞋直观好处的词语,比如“更好”和“更安全”,均遭到了滥用。鞋商们伸手拿来曾经用在高档车上的语句,吹嘘他们的产品能为跑步者提供最为“流畅”、“平稳”或者“豪华”的体验。

问题重重的宣传

我们在开头提出的问题已经被跑鞋厂商弄得十分复杂,他们宣称自己的最新技术能减少与跑步相关的受伤风险,并用“替代指标”来作为支撑。但究竟什么是“替代指标”?

如果想对新款跑鞋或者新型制鞋技术进行测试,看看它们是否真的能够保护你免受伤痛,我们便需要在可控的环境下测量穿和不穿这款跑鞋的人当中受伤的数量。

但是,在一个较长的阶段里,跟踪人们是否受伤是一件耗时且昂贵的事情。为了避免不便和降低成本,我们可以转而测量新款跑鞋在增加受伤风险方面产生的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测量它们防止脚向内扭动(足内翻)的能力或者缓和你与地面之间的冲击(地面反作用力)的能力,然后将它们作为测量受伤风险的“替代”。但它们并不是有力的替代指标,因为足内翻和高强度的地面反作用力都不是与跑步受伤相关的高风险因素。

用测量替代指标代替测量实际指标的原因是它们更加便宜、方便,并且能为新款产品提供营销的证据支撑。

争议不断

为了在愈加激烈的市场中获得领先地位,鞋商们在宣传产品时永远是不遗余力的。而他们一旦出现疏忽,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

2012年有一起针对跑鞋制造商Vibram(美国)的集体诉讼,这家公司制造五指跑鞋,这种像手套一样的跑鞋引领了“自然”跑和“裸足”跑的潮流。

案件的基本问题是该公司关于“强化足部和腿部肌肉”、“减少受伤风险”、更好的“平衡性和灵活性”和“脊柱姿势”等没有证据支撑、具有欺骗性的宣传。最终Vibram(美国)公司向消费者支付了退款,并停止使用这些宣传用语。

类似的还有锐步,该公司宣称其EasyTone 系列健步鞋能健美臀部,最终被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确定为虚假宣传。

锐步最终向消费者支付了2500万美元的赔偿,并被禁止对其“健美”鞋款进行任何未经证实的健康和健身宣传。

解决方法

选择那些声称具备某些护足功能的跑鞋,比如“缓震”和“动作控制”,并不能保护你免受跑步伤痛的困扰。事实上,目前的状况是,为了迎合市场潮流,跑鞋已经被过度设计了,而它们本该被设计成让跑步变得更加安全才对。

那么,当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跑鞋时,人们应该怎么办呢?有趣的是,问题的答案也许并不在于你认为鞋子能为自己做什么,而在于它们究竟有多舒服。

由于目前对现代跑鞋降低受伤概率的功能仍然缺乏有力的证明,因此舒适度也许就比其他因素,例如减少足内翻和鞋子的缓震,显得更为重要。

虽然鞋子的舒适度很难定义和量化,大多数人还是能够感觉出试穿的鞋子是否舒服。支撑、贴合以及足部对称是影响一双鞋子舒适感觉的一部分因素。

比起不舒适的跑鞋,舒适的跑鞋与较低的受伤频率之间存在相关性。这表明,你的身体也许就是选择理想鞋子的最佳评判标准。

下次当你再被跑鞋里那些丰富的凝胶、泡沫和橡胶弄得眼花缭乱的时候,一定要用这样的知识武装自己——舒适度是评判一双鞋是否适合你的最佳决定因素之一。这不仅能帮助你防止受伤,而且还能让你保持平静的心情,对你的钱包也是件好事。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单位或个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