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子莫如父”这句话到底是怎么来的?

中国有句俗语叫“知子莫如父”,它的由来是这样的:

陶朱公范蠡还住在陶时,曾生了一个小儿子。等到长大成人后,陶朱公的二子因杀人,被楚国拘囚起来。陶朱公说:“杀人偿命是应该的,但我听说有千金之家财,其子可以不被处死于市中。于是准备齐千金,准备让小儿子前去探视。但大儿子也坚持要去,并说:“父亲不让大儿子去,而让小弟去,一定是父亲认为我是不肖之子。”说着竟要自杀。夫人见此,再三劝朱公,朱公不得已,只得让大儿子去,并写了封信,叫他交给自己过去的好友庄生。并对大儿子说:“到了以后,把礼金送上,一切听便,不要与他争辩。”

大儿子到后,便按照父亲的嘱咐去做了。庄生对他说:“你快走,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是什么原因。”大儿子走后,并没有按庄生吩咐回去,而是偷偷的住在楚贵人那里。庄生虽穷,却以廉洁耿直为标榜,楚王以下的大臣们都把他师视之,非常尊重他。陶朱公的儿子所送千金之礼,庄生并无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办成后,再退还给朱公,以为信守之据,然而陶朱公的长子并不理解他的这番良苦用心。

一天,庄生找了个理由觐见楚王,说天上有星相显示,有事不利于楚国,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贯信任庄生,于是就命人封住三钱之府,准备大赦天下。楚贵人欣喜地将此喜讯告诉了朱公长子。不料朱公子想,大赦时弟弟一定会出来,千金企不白送庄生了。于是就又去见庄生,庄生吃惊地问:“你怎么还没离开这里?”朱公长子说:“弟弟今将大赦,故而特来告辞。” 庄生明白他的意思,就把钱还给了他。

庄生被陶公子的行事感到十分羞辱,于是就又觐见楚王说:“楚王大赦是为了修德去凶,可楚国的百姓都说,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他们家里就用金钱来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说楚王大赦并非为楚国百姓,只是为陶朱公的儿子一人着想罢了。”楚王听后大怒,下令对陶朱公的儿子立即处斩,然后才下大赦令。

当陶公子拿着弟弟死亡通知回到家。母亲及乡亲都很悲伤,陶朱公说:“我早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弟弟。这并非是你不爱他,只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备尝生活的艰辛,所以很看重钱财。至于你小弟,本来就生长在富裕的环境里,出门乘车、骑马,不知钱财来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为他能抛舍钱财,而你却不能,最终是你杀了弟弟,不是见怪,我早就料想你会带丧报回来!”.

说到这里,冯梦龙有这样的评说:朱公已有灼见,并不因妇人的话而改变,改派大儿子的原因是怕害死大儿子。只好任他去,不与他争执,亲身经历明白了道理,也就不需要再教诲了。庄生也是通晓天文地理的奇才,不在朱公之下,控制生杀予夺,易如反掌,然而宁肯有负于好友,也要在晚辈面前出口气以保尊严,他的道德境界是不够宽宏吧?

但从另外一方面讲,庄生是在替范蠡管教孩子,你朱公不好好管教,我就给你上一课,朱公对此也丝毫没有忌恨庄生之意。还有个疑问:既然朱公知道让大儿子去二儿子必死,为什么不先说出来原因,那么二儿子就不会死了,这叫假设,朱公明白杀人偿命的道理,即使二儿子放出来,那么其二儿子会更加有恃无恐,再做奸犯科时就会说:“我爸是范蠡”,如同现今社会的“我爸是李刚”。这么做是为了教育家人,不可以违法乱纪,不可以爱财如命,从这方面讲朱公还是远胜常人一筹的。

所以古话都隐含着很深的道理,由此故事又联想到李双江与李天一,由于老来得子,疏于管教,最终落得以强奸罪名锒铛入狱的下场,“养不教,父之过”,习总时下倡导家教,很有意义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