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是曾国的国君,曾国又名随国,封土在湖北的随州、襄阳、荆门一代。虽然名声不显,但曾国曾经是西周时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诸侯国,其始祖是西周著名开国将领南宫适,即封神榜里著名龙套“南宫将军”。在真实的历史中,南宫适是西周重臣,早在文王时期便是周国的核心谋臣。武王灭商后,南宫适被分封到曾国,为西周镇守南方。
曾国留下来的文献很少,以至于早期的研究者对它没有什么认识。1978年2月底,武汉空军某部雷达修理所在随县擂鼓墩东团坡一带施工。实施爆破作业时,施工人员发现土色有异,考古工作者闻讯赶来,发现这是一座大型古墓,从墓中出土的文物来看,墓主是一名叫作“乙”的曾国国君,此墓遂被命名为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兵器,其中包括二十一件殳。殳是西周至战国时期中国军队常用的钝击武器,由安装金属头的木棒演化而来。春秋时期,车兵的制式武器有五种,被称为车战五兵,这五种兵器分别为戈、戟、殳、夷矛、酋矛(夷矛和酋矛是两种长度不同的矛,夷矛较长)。
殳其实就是安装金属殳头的长棍,末端通常有鐏。曾侯乙墓的殳分为两种,一种殳头为带有三棱尖刃的铜套,共有七件,这种殳上面带有铭文,自称为“殳”,考古人员为了和无刃的殳区分,称其为锐殳;一种殳头无刃,仅有铜套,墓中出土的竹简称其为“晋”,考古人员称其为晋殳,一共十四件。
锐殳是实战武器,而晋殳是仪仗用的礼器。两种殳的柄均为积竹柲,这种柲的内芯为八棱形木杆,每个棱面贴有宽约1厘米左右的竹片,竹片外用丝线、革带或藤皮缠紧,再在表面髹红漆或黑漆,通长3.29~3.4m,直径2.8~3cm。和同时期的其他武器不同,曾侯乙墓殳柄的截面为八角形,而不是常见的圆形或椭圆形,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增加打击力。因为作为一种钝击武器,其柄部也可以作为打击部位使用。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锐殳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锐殳的铜套部位铸有凹凸不平的浮雕,这种处理方式是为了增大打击力,另外一种锐殳的铜套则干脆铸成遍布尖刺的刺球状,与后世的狼牙棒类似。两种锐殳在距殳头下方都单独安装有铜套,铜套距殳头有一定距离,外表与殳头铜套外表形制相似。
曾侯乙墓的七件锐殳中,有三件刃部较长,且在一侧的刃上铸有“曾侯乙之用殳”六字铭文。这个铭文的意义非常重要。在曾侯乙墓发掘之前,虽然殳频繁出现在文献中,但由于缺乏有力佐证,考古人士无法明确殳的形制,部分出土的殳甚至被称为“三刃矛”。曾侯乙墓殳的出土,真正解开了殳的形制之谜。
曾侯乙墓之后,再无明确带有“殳”字铭文的实物。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曾侯乙墓是唯一自铭为“殳”的兵器。这不能说不是考古人士的幸运,如果没有曾侯乙墓出土的殳,也许直到现在,殳的外形还要依靠猜测来确定。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