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德军在太平洋战场投入了新锐的HS-293与FX-1400(弗里茨X)制导炸弹,给盟军的太平洋海军行动造成了相当的困扰。美国海军在面对这种新型武器时,一方面采取了诸如引导战斗机拦截,加装干扰器等反制手段,另一方面自身也开始研发自己的反舰制导炸弹。由于有VB-1/2制导炸弹的设计经验,美国海军很快在1943年委托麦克唐纳公司开发麦克唐纳25型炸弹,这也就是石像鬼制导炸弹。
▲展示中的HS-293导弹,这种武器曾多次在大西洋攻击盟军舰船
出于对弗里茨X炸弹的深刻印象,美国海军在1943年十月开始寻求一种相似的空射反舰武器,并把该计划冠以石像鬼之名。石像鬼必须要是一种可以被舰载俯冲轰炸机,类似SB2C或者F4U携带升空,并且在一次俯冲过程中就能投放引导并命中。海军在定下指标后,在1944年六月发布了招标,一个月后麦克唐纳公司以model25型炸弹成功竞标,它获得了LBD-1的海军编号,并且以此开始推进石像鬼计划的研究。
▲石像鬼导弹结构图
1944年10月,海军方面参观了石像鬼的模型。比起原型model 25的设计,它根据海军的意见变更了几处机身设计,并且装备了自动驾驶系统。石像鬼装备了一具航空喷气(aerojet)公司的8AS-1000喷气助飞固体火箭引擎,这种引擎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喷气公司的早期产品中,它能够在8秒钟时间内1000磅推力,使得导弹可以从载机上发射。和其他的制导炸弹一样,石像鬼尾部装备有明亮的信号弹,以便飞机上的操作员观察导弹的位置,使用机载无线电指令装置对导弹进行目视遥控。
▲8AS-1000发动机照片
石像鬼总体说是一个比较简单务实的方案,正好迎合海军希望石像鬼可以廉价的想法。石像鬼机身的设计比较保守,是当时常见的构型,铝制机身框架总共有十英尺长(3.08米),翼展8又1/2英尺宽(2.59米),导弹头部安装一枚1000磅(454公斤)穿甲航弹,最大极速可以达到950公里每小时,最大射程8公里,总重1600磅(680KG)。唯一不同的是尾部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大型V字尾翼,目的是为了尽量满足飞机挂载的需求,这也是这款制导炸弹的重要特征。
▲石像鬼导弹俯视图
和亨舍尔公司的HS-293相比,石像鬼重量更低(650KG对1045KG),但是有更大的战斗部(454公斤穿甲战斗部对295公斤高爆战斗部),因为HS-293在机身和推进器上消耗了更大的重量。HS-293所用的瓦尔特HWK109-507火箭引擎可以在十秒内产生400公斤到600公斤(峰值)推力,这使得HS-293拥有8.5公里的最大射程,比石像鬼多了0.5公里。两者都采用MCLOS(人工指令至瞄准线)制导。总的说,石像鬼导弹在性能上相比他的竞争目标——HS-293更具优势,它在制造中大量使用铝合金,并且使用了更轻巧的引擎,这使得它在拥有更大战斗部的同时重量更轻,同时只牺牲了少量射程。
▲石像鬼导弹尾部内构,可见操纵系统和火箭发动机
第一颗完成的石像鬼炸弹在1944年末交付海军,海军方面在45年4月对其进行了测试,并且他们还邀请了麦克唐纳方面来积极地参与飞行测试,着重改进自动驾驶系统。战争结束后,仍在测试中的石像鬼由战术反舰武器变成了无人驾驶试验载具,1945年10月编号改为KSD-1反舰导弹,次年又改为KUD-1。
早期石像鬼的飞行成功率非常堪忧,在1946年七月前甚至没有一次使用动力的导引飞行被完成过。海军也不想继续在这个看起来没有什么前途的项目上继续投资,在1947年中已经生产的200发石像鬼导弹被命名为RTV-2测试载具,用于为其他导弹计划测试部件,最终在1950年计划终止,所有剩余导弹被销毁。
▲用于测试的石像鬼导弹,漆成了醒目的黄色
虽然石像鬼计划最后失败了,但麦克唐纳公司和美国海军在这个计划中得到了许多导弹开发的宝贵经验。它应运而生,为海军制导武器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那个导弹的黎明时代贡献了自己的光芒。
▲挂载石像鬼的SB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