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富裕全靠这个行业政策,连元朝都不愿废除,却让朱元璋给废了

大家知道,在宋朝时我国的商业是十分发达的,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朝70%的政府收入来源于商业税收,而传统的农业只占30%,而宋朝也正靠着发达的商业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经济强国。

元朝灭宋后,虽然废除了很多制度,但唯有重商没有废除,毕竟能给政府带来这么多钱,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匪夷所思的是,连元朝都没有废除的商业政策,却被朱元璋一并消灭掉了,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奉行严厉的户口制度和海禁政策,并勒令沿海居民“片板不得下海”,朱元璋难道不喜欢钱?他为何就这么跟自己过不去,原因何在呢?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

童年的悲惨经历——被奸商坑惨的朱元璋

我们都知道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就算是政治家,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执念,因此我们要分析朱元璋,就决不能仅仅站在理性人的角度去思考,还应考虑到他幼年的经历,很不幸,朱元璋的幼年十分悲惨,而这种悲惨让他形成了挥之不去的执念,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今后的决策。

元朝末年,可谓是灾祸连连、民不聊生。由于元朝统治者是蒙古人出身,他们对中原的经济情况不甚了解而且也不愿了解。元朝统治者不仅废了科举,而且对利于农业生产的水利工程的修缮也兴趣寥寥。派去修缮水利的银子要么被官员贪墨,要么被挪作他用,因此劳工工资经常被拖欠甚至蒸发,这种情况下工程的质量可想而知,那是毫无疑问的豆腐渣工程。平常还勉强能用,但是一遇到洪灾,弊端就显现出来了,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普通农民。

由于天灾和土地兼并的双重压迫,朱元璋一家很快便破了产,陷入了挨饿的境地,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和其他兄弟姐妹纷纷饿死,朱元璋本人不得不扮作和尚乞讨为生。农民遭受了如此大的疾苦,元朝统治者却救灾不力、致使灾情持续恶化。而和元朝统治者一起为虎作伥的,则还有那些屯米的汉人奸商。

▲元朝版图

在大灾之年,粮食可是要比黄金还要珍贵,普通农民,就算是变卖家产、贱卖土地,也要换得一袋求生用的口粮。而商人们明显是看到了这千载难逢的商机,商人们利用手中的金银从情况稍好的地方低价购置粮食,然后倒卖到闹灾的地区,以高价出售,由于政府救灾不力,灾区的粮食市场几乎全被这些奸商把控。

另一方面,很多当地的地主也临时充当了奸商,他们要么跟着商人们哄抬粮价,要么依靠高利贷赚取暴利,稍微有些底子的中农,可以变卖土地家产,换得一时苟且,而一贫如洗的贫农则只好活活饿死,而朱元璋一家,恰好是最穷的贫农。

朱元璋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奸商宁愿看着自己和家人活活饿死,也不愿分出一点来施舍自己。今天我们都知道这是商品经济的必然规律,商人不可能做赔本的买卖,白白施舍只会导致价格错位,让自己近乎破产。但是这种规律有时却实在太过残酷,如果你看着你的父母家人因为没钱而活活饿死,想必你也会像朱元璋一样憎恨“唯利是图”的商人。虽然是种必然,但人毕竟是有感情的。朱元璋打心底里仇视商人,可谓是一点都不奇怪。

▲元末农民起义

对沿海政治对手和居民的敌视

除了童年时的阴影,还有一个因素让朱元璋对于商人十分的愤恨,那就是他的政治对手张士诚和方国珍都是商人出身,而他们和支持他们的沿海群众给朱元璋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先说张士诚,张士诚是私盐贩子出身,是一个意志坚定、颇得民望的地方军阀,张士诚曾坚守高邮力抗元朝80万大军(有夸大),最终拖得元军统帅脱脱被罢免,元军撤退。之后,张士诚养精蓄锐,不断袭扰朱元璋的地盘,最终,朱元璋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张士诚击败。虽然朱元璋获胜了,但他总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自己曾经多次低下身板,多次用委婉的语气希望张士诚投诚,为了劝降张士诚,朱元璋可谓是费劲了心思,一会用“古之豪杰,都以敬畏上天、顺从民意为贤能……你应当三思,不要自取灭亡,为天下人耻笑”这种话威慑张士诚,一会又用保护城中百姓的大义和保全其地位的保证来晓之以理,但是无奈张士诚就是软硬不吃,最后,宁肯上吊自杀也没向朱元璋屈服。让朱元璋气的牙疼。

▲明朝运河漕运

说完了张士诚,再说方国珍,这人也是个私盐贩子出身,天下大乱后,此人在海上当起了海盗,不断劫掠过往商船。之后则在元朝和朱元璋之间首鼠两端,左右逢源,朱元璋多次好言相劝,告诫他:“福基于至诚之心,祸生于反复无常”,但是方国珍依然没有听进去,反而大建船只、转移财宝,准备逃到海上。朱元璋无奈,只得剿灭了他,虽然最后朱元璋饶恕了投降的方国珍,让他得以善终,但是海商的反复无常也给他留下了极深的阴影,如果哪天帝国的商人违逆政府,是不是也可以造只船逃到海上,脱离政府的制裁呢?

虽然这两人已经让朱元璋很烦躁了,但更让朱元璋生气的是沿海居民的态度,他们始终支持这两个商人出身的军阀,始终不认同自己的统治,其中,尤以张士诚部为甚。

▲张士诚(1321年8月23日-1367年10月9日 )

张士诚在早年时为人大方,经常慷慨解囊帮助穷人,而且还亲自清除了为祸乡里的恶霸,在当政后,也是对子民十分爱惜,一方面鼓励商贸,一方面减免赋税,深得当地人爱戴。正是由于威望极高,所以在朱元璋攻打张士诚时,江浙两地居民才会如此坚定支持,甚至在张士诚死后还经常怀念,而对于朱元璋,沿海百姓则更多是一种不冷不热的态度。朱元璋对沿海居民怀念张士诚的行为大卫不免,因此在开国后,在其他地区都轻徭薄赋、免租税三年的情况下,唯独对江浙百姓加以重税,这一点直到明末都没有改变。比如顾炎武就在《苏松二府田赋之重》(《日知录》卷十六)中说:“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并提到租税太重,“民不能堪”。足见朱元璋对沿海居民仇怨之深。而沿海居民有多以商贸和出海为生,实行“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无疑可以让沿海居民更加受罪。

▲明朝版图

小农思维与专制思维的影响

前面两点是从朱元璋的个人境遇来讲他厌恶商业的原因,但是就算抛弃他的悲惨经历,朱元璋也很难对商业有什么好感,他的贫农出身及生活经历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他的思维。朱元璋在建国后,总的来说就是围绕着两个基本点展开,一个是建立朴实均等的农业社会。另一个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社会的控制,维护朱家的专制统治。而商人对于这两点来说,都是阻碍。

先说朱元璋的第一个目标,朴实均等的农业社会。这个可以说是所有农民的共同理想,后世的太平天国起义时的政治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就明确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口号,由此获得了大批农民的支持。后世的中国革命领袖则更是靠着“平均地权”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明朝官员

而朱元璋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也怀着这样一种平等均富的理想。朱元璋鼓励农桑,实行轻徭薄赋,减免租税的政策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而打击地主富户平分土地的举措这是为了促进平等的实现。

而商人的出现显然不符合这个理想,朱元璋明白,一旦鼓励商业,贫富差距就一定会扩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就一定会再度发生,而那些坑害自己的屯米奸商,则又会在大灾之年出现坑害贫苦农民,而这是朱元璋决不能允许的。如果我们再扩大一下视野,就会发现朱元璋给予官员极低的工资,和对贪污的零容忍度也和追求平等有着密切关系,他相信,只要管好了商人和官员,贫富差距就会消失,朴实的、以农业为主的大同社会就会实现。

▲明朝军队

另一方面,朱元璋打击商人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维护专制统治,稳固朱家江山。对政府来说,被束缚在土地上且财力单薄的农民要比四处乱跑、富可敌国的商人好管的多,如果是海商,则更为难管,到时很可能一不满意政府,就直接将财物搁上商船逃之夭夭,到时政府将很难对其进行抓捕。朱元璋作为一个底层上来的皇帝,对于江山的稳固看的比任何一位君主都要重,甚至已经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他为了子孙可以杀尽所有功臣,甚至差点连告老还乡、主动放弃权力的汤和都不放过,可见其疑心之重。疑心如此重的人,将江山稳固放在政府收入前,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虽然朱元璋制定了如此多的措施来打击商业,但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朱元璋的政策到了明朝中后期几乎已经完全失效,他废了宰相,但又有了内阁;他打击了商人,但是明中后期的商业繁荣却堪比宋朝;他厉行海禁,但明中后期的海上走私犯比任何时代都多;他禁止人口流动,但明后期的流民却遍地都是,户口缺额严重。朱元璋,终究还是没能扭过历史的潮流。

【团长说历史专栏 第八期】 每周四更新

历史堂团队作品文:埃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