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沉思只会让混乱的思绪变得更糟。
——西奥多·罗特克
6.我们以为自己能省下钱
在金钱用度方面,我们的“预测能力”向来糟糕——我们对自己的花钱能力总是低估,总觉得自己能省钱、能存下钱,但实际上呢?说自己想存钱的信誓旦旦要开源节流、要少花钱,可最后账单出来,ta们花的并不比别人少。
心理学家曾对加拿大某所大学学生做过研究,让他们预测自己下周会花多少钱,事后对比,相比他们自己预算出的94元,实际上他们能花到120+,而且打脸的是,一周后再次回测,这些志愿者们仍然会固执地预测自己下周只需85元就够了。
#如果让你预测一下你下周的支出,你会报出怎样的数字?想一想,不用告诉我。
7.我们以为自己能预测准“未来”的情绪
我们以为当我们挂科时会感到失落、沮丧,我们猜测当我们代表集体获得荣誉时会感到自豪、归属感,但你有没有想过,有时候我们连自己的反应都会估错,挂科可能伴随着意料之外的如释重负,拿了奖也可能被遗憾和不完美压到自己开心不起来?
如果在求职面试被问到性骚扰的问题,你认为自己会是怎样的感受?Woodzicka和同事调查到的女性大都回答她们会感到愤怒,但研究结果却显示,当实际情况发生时,女性体验到的情绪更多是害怕。
#关于未来的情绪,我们很难预测的准确,但我们却时常为了这种“不准确”付出额外的代价。
8.我们以为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死亡人数越多我们会越难过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了各种用数据说话,标题上的阿拉伯数字比汉字更吸观众眼球也就罢了,明明可以更快阅读的“百千万”不用,非得缀上一长串的“0”来彰显数字之大,好像大数字能煽动我们的情绪一样。可这个推断放到自然灾害发生时就不一定能奏效了,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肆虐后,研究者发现学生们对死去50人或死去1000人的感伤程度几乎没有区别。
#我们可能对数字并没有那么敏感,相比之下,受害者的心酸画面(图片、影像)更能让人产生悲伤的情感共鸣。
9.我们以为自己能分清饥饿和购买欲
平时说吃饱了再逛街不是没道理的,饭后消食的逛法和买买买完再顺道吃餐饭的逛法,最后的钱包打开大概差的不是一星半点。Gilbert等人的研究发现,饥饿的购买者会比那些吃完了很多蓝莓松糕的人有更强的购买冲动。当饥饿的时候,人们会错误地预测自己对食物及份量(商品)的渴求,而当你开始进食后,购买的欲望则会迅速衰减。
马斯洛需求理论
按照需求理论的说法,大多数人的需求都是从下往上满足的,就算你认为自己缺了块也得一点点填,填完底座才有力气去想自己怎么能更美更英俊啊,当然,不排除你吃饱喝足之后惊觉自己原来什么都不缺,那就恭喜你省钱目的达到了。
#同样是空虚,填满了胃以后,可能还能一道填满心,决定剁手之前先问问自己吃饱了没吧,毕竟现在土也贵着呢。
10.我们以为轻微的愤怒和重大的消极事件,后者会让人疼苦更久
回想一下,你的人生履历写到现在,都曾经历过哪些挫折?诸如情感关系破裂、重要考试挂科、被炒鱿鱼、创业失败等,这些能让你记忆深刻的过去,你还想得起它们当时让你消极了多久吗?
威尔逊等人研究认为,人们往往会忽视自己心理免疫系统的速度和力量,或者说,人们不相信(或者不曾想过)苦痛经历可以那么快被看淡、被原谅、被合理化。#免疫忽视现象
相比不能激活我们防御机制的轻量级愤怒(比如被不公对待、被恶意中伤后),重大的消极事件(如上文提到的挫折经历)因为触发了我们的心理防御系统,所引发的痛苦持续的时间反而更短,我们会自愈,也终会被治愈。
#我们会低估心理免疫系统的力量,实际上疼苦并没有你想像中的那么难适应,也没那么难遗忘。
从出生起我们就在不断地“认识自己”,我们可能不了解宇宙起源、不了解物种演变,但我们不可能不了解自己,不是吗?毕竟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对“自我”概念的描述,也能恰如其分地形容我们的感受、解释我们的行为动机……但有时候现实却会告诉我们,那些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能决定的、能预测的,可能彻头彻尾都是错的,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还是太少太少了。
生活中有哪些你信誓旦旦、最后却被打脸的事?大家一起来说说看吧~
33IQ,在线思维训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