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1月30日】40年前的今天,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吴有训逝世
【获诺贝尔奖的导师】
1897年4月2日,吴有训生于江西省高安市石溪吴村。曾就读于高安瑞州中学、南昌第二中学。1916年(18岁),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师从胡刚复等人。1920年毕业,先后在南昌第二中学、上海公学任教。
1922年1月(25岁),吴有训以优异成绩考取江西省官费留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师从阿瑟·康普顿。期间实验验证“康普顿效应”,1925年,以“康普顿效应”为博士论文,获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康普顿在192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
1926年(29岁)回国,参与江西大学的筹备工作。1927年8月,任第四中山大学(后更名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192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后兼系主任、理学院院长。
1929年,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近代物理研究实验室,进行国内X射线问题的研究。开创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先河,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
1930年,吴有训在美国著名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他回国后的第一篇理论文章:《论单原子气体全散射X射线的强度》。1932年,吴有训在美国《物理学评论》上发表了《双原子气体X射线散射》。
【第一个外国院士】
1936年(39岁),被德国哈莱(Halle)自然科学研究院推举为该院院士,成为第一位被西方国家授予院士称号的中国人。
1938年,抗战开始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吴有训任理学院院长。1945年,出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949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相当于校长)。
(西南联大期间,吴有训(右一)与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合影)
【科技界15名代表之一】
1949年9月(52岁),吴有训作为科技界15名代表之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接见。1950年,赴北京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副所长是他的学生钱三强。
同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吴有训率团赴东北。10月,提出了设立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的初步方案。1955年(58岁),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77年11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值得纪念的物理学界前辈】
吴有训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国物理学会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主编等。
2000年,中国物理学会为纪念胡刚复等五位物理学界前辈,设立了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王淦昌物理学奖,其中吴有训物理奖授予原子核物理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学家。
(1955年10月,吴有训等人迎接刚回国的钱学森)
【做出重大贡献的华人科学家】
吴有训全面验证了康普顿效应,并发展了该理论。康普顿效应,也被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发现。康普顿效应被验证后,康普顿以该理论成就获得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吴有训对X射线散射效应及量子力学的贡献,因此被公认为首位对世界现代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华人科学家。
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近代物理研究实验室,开创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先河。吴有训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培养了王淦昌、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冯端等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
(右起叶企孙、冯友兰、吴有训、梅贻琦、陈岱孙、潘光旦、施家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