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个方法,妈妈让孩子自然而然吐露心事

面对最近接二连三的事件,真的让人无法接受!并且作为一个幼儿园小妞的妈妈,更是心惊惧怕。不过在愤慨与恐慌外,绵妈在想,作为家长的我们,能不能帮助孩子一起预防或是及早发现问题呢?

如果孩子上了一天幼儿园回到家,能自然而然地把一天的各种事像故事一样说给家长听,是不是许多问题都能在初现端倪时就得到重视甚至及早解决?

孩子2、3岁时,是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词汇量积累的时期,孩子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描述各种事情及感想,其实就是孩子思维的过程。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就能开始养成乐于表达的习惯,父母也就能够更安心。

我曾在妈咪jane的书中读到过相关的内容,揭示培养孩子“从听到说”有多重要:

对于孩子学说话这个问题,很多妈妈很焦虑,经常能听到妈妈问:“我的孩子不说话啊,怎么办啊?”“我的孩子好笨啊!人家孩子1岁已经会说话了,我的孩子就是不说。急死我了。”

其实,学说话的前提是听,如果他听不到,就不会模仿,也就不会讲。听是一种刺激,是一个桥梁,我们不能把手伸到孩子的脑子里去“按摩”,也不能去帮他琢磨“哪一根线路要搭起来,然后我就会讲话了”。只能让声音带着信息通过耳道,“进入”孩子的脑神经,“按摩”孩子的脑神经,然后慢慢接受、消化这些信息。

第三个任务就是阅读。阅读是一切高级学习的基础。阅读识字从听到读,再到理解,理解完再记忆,记住之后读出来,这才完成了一个听读的过程。中国人都会说中文,但不是所有人都认字,而不认识字是无法完成高级学习的,任何自我学习都必须从阅读开始。

给妈妈每天讲一个故事

绵绵刚出生时我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新手妈妈,虽然仗着孕期阅读了许多大部头,各种育儿文章也看得不少,但是真开始实操,问题就一堆一堆地来了。因为绵绵外婆和奶奶轮番过来帮忙,我自己又有些焦头烂额,于是2岁前绵绵很多时候,都是两位长辈帮着照顾。

然而长辈没概念,绵妈当时也懵懵懂懂,后来某一天我突然发现,绵绵不爱跟人沟通了。

2岁的娃其实已经可以零碎说出一些句子,但是就是不怎么愿意开口,好半才能引着她说出一两个词。

发现这种状态,我开始痛定思痛,而我选择的方法,就是开始培养她“讲故事”的能力。其实最开始算不上故事,可能只是某个熟悉的物品引导的句子,比如我给她拿苹果,让她说出苹果,接着再引导她造句,宝宝最爱吃苹果、奶奶在超市买苹果、小猴子也爱吃苹果,先完成句子的累积,才能讲出大段的故事。

之后便是带着绵绵一起看绘本,一边看一边把简单的故事讲给她听,随后会引导她把我前面读的内容复述出来。绵绵很喜欢颜色鲜艳的画面,每当看到绘本上有蝴蝶或是花草,都会特别开心,在挑选上我也会更注意按她的兴趣来。

当我觉得她已经能简单地开始跟随我一起“读”绘本时,我给她定了一个新游戏——宝宝每天给妈妈讲个故事。不限定内容,不纠结长短,可以是前一天读的绘本,也可以是外婆带她去公园看到的花草或是飞虫蝴蝶,甚至有时我画的插画,她也会按照自己的思路想象一段故事讲给我听。

我将训练绵绵讲故事的过程当成了游戏,她能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与被需要感,爸爸妈妈喜欢听她讲的故事,所以她也很乐意讲给我们听,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如今,上了幼儿园后,她也会将幼儿园里今天开心的、不开心的事都当做故事讲给我们听;也因为她总是头头是道地说着故事,还挺受小朋友们欢迎。

在我看来,从小培养孩子讲故事的能力,实在是一件其乐无穷又益处多多的事:

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力

孩子天生就是“倾诉者”,表达欲旺盛,学会说话后,会特别想通过说话来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让孩子讲自己喜欢的故事,一边可以调动起孩子的主动性,让语言表达力训练不是枯燥的练习,而是一场与家长的游戏,更容易坚持下去。

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孩子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会自行对故事二次加工,通过这种“二次加工”可以开发他们大脑的情节创造力思维,锻炼孩子的想象力。

丰富孩子的知识面

孩子讲故事的前提需要先进行阅读,或者聆听家长的朗读或讲述,在这个过程中就能获得更多词汇与知识的沉淀,既丰富了孩子的知识面,也扩大了孩子的词汇量。

有利于孩子社交沟通能力

孩子从讲故事的过程中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与他人的交往中也会显得自信,更愿意开口与人沟通,这样孩子的性格也会更加开朗。而早期孩子的“社交圈”中,讲故事这种分享的方式,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与小伙伴的友好交流,对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有明显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