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义军抗击倭寇、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幸州大捷

关于明帝国抗日援朝之役中的平壤之战和碧蹄馆之战,都已经算是脍炙人口。不过在碧蹄馆之战之后,由于受限于后勤和兵力不足的问题,李如松不得不撤兵平壤,之后和日军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对峙和谈判。在这期间,实质上还出现了一场朝鲜义军所获得的重要胜利,而这场胜利,实质上对于当时整个战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就是朝鲜名将权栗所领导的幸州大捷。

▲幸州大捷

伴随着之前明军攻克平壤收复开城,当时环绕在汉城一带的义军也纷纷活跃起来。虽然仅仅依靠义军的力量,并不足以独自击败汉城的日军,但是却也足以让日军们感到如鲠在喉。可就算如此,当时朝鲜战场的明军,即便加上这些并不靠谱的朝鲜义军,在兵力方面还是难以与汉城里的日军相提并论。因此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后,便放弃冒险强攻汉城,在留下查大受率领的本部骑兵在临津江右岸游记之外,其他军队北撤到开城和平壤一带。

▲明代骑兵

既然明朝主力已经离开,那么接下来日军自然要尽快清理在汉城周围的朝鲜义军。毕竟日军对于入朝明军的数量,乃至是否还会有后续增援都一无所知。更关键的是,临津江右岸游弋的明国骑兵,更像是提醒着他们,明军随时都有可能再一次南下。

▲日本战国时期的军队

日军所挑选的首要目标,是当时驻守在距离汉城西北仅有二十八公里的幸州义军。这里位于汉江下游东岸,并且在此地与临津江相连。换句话说,如果明军之后有意再一次向汉城大规模发动进攻,那么幸州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据点以及物资囤积处。反之,如果日军占领了这一地区,也同样可以作为日军西进北上的据点。即使只是保守汉城,此处也能用来监视明军的一举一动。

▲今天的幸州山城

除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之外,驻守在城中的权栗,也同样是日军将其作为目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权栗与许多出身将门或者是出身地方两班的义军首领不同,权栗其父是曾经担任过领议政(类似丞相或者明代的内阁首辅)的权辙四子,因此在朝鲜的政治传统中,可谓是真正的出身名门。而且他同时还是当时李朝重臣李恒福的老丈人。因此如果能够拿下如此重要的人物,那么对于汉城周围原本活跃的义军,乃至整个朝鲜,都可以造成极大的震撼。

▲名将权栗

不过正所谓“梦想和现实总会有那么一点点出入”,日本人的将领们虽然打的盘算很好,然而幸州却是一个不知不扣的大麻烦。首先幸州南面有汉江天险,而东面,则有昌陵川的护佑,位于两水之间的还有幸州城外星罗密布的沼泽。同时更糟糕的是,幸州城实际上还是一个山城,幸州城位于德阳山山顶,因此朝鲜义军可以在此居高临下的对日军发动攻击。而日军进攻幸州城唯一的通道,只有幸州城西北一条狭长的通道。

▲今天的德阳山

除此之外,权栗本人也绝非等闲之辈。在之前梨峙之战中,权栗就仅以一千朝鲜义军,抵挡住了名将小早川隆景的进攻。之后的秃城之战中,权栗同样遭遇了数倍于己的日军围困,并且城中饮水短缺。于是他下令士兵在城墙上将大米倒在马身上,以此造成城中水源充足的假象,城外日军因此感到胜算不大而退却。此番权栗所率兵士有2800人,驻守虽然已经破旧,但是幸州山城毕竟地势险要。对此不敢大意的日军大将宇喜多秀家组织包括自己在内,还有毛利元康、小早川隆景、黑田长政、小西行长、石田三成、增田长盛、大谷吉继、前野长康、吉川光家各部,总共三万人,可谓阵容豪华。

▲宇喜多秀家

幸州山城狭窄的道路,的确限制了日军兵力的进攻。不过幸州山城的城墙大多比较低矮,在毛利元康和吉川光家等人的第一波攻势下,日军成功冲破了幸州山城的第一道城栅。但是朝鲜军队也立刻开始发动反击。他们依靠地形优势,用火车、弓弩和石块不断砸向日军,并最终迫使日军败退。见此情况宇喜多秀家怒从中来,立刻亲自率军开始突击。在朝日军大将亲自上阵,使得整个战局都紧张起来。日军最终冲破了多道城栅,开始对幸州最后的城墙发动猛攻。在日军优势兵力压制下,幸州城内的朝鲜军也开始出现了动摇,权栗因此立刻亲上前线督战,并斩杀多名临阵脱逃的士兵。与此同时,由于守城所用的石块不够,许多城中妇孺也自愿拆毁自家房屋,并用自己衣裙裹带着石头支援前线。

▲幸州山城激战

激战到了下午,京畿道水使李蘋,从江华岛带领十几艘船只从汉江赶往幸州城。得到援军的幸州城再一次振奋起来。到了下午五时,日军一方则早已精疲力竭,包括宇喜多秀家在内多名日军将领也大多负伤,最终日军不得不无功而返。不过朝鲜军队一样伤亡惨重,并且在日军的攻势下,幸州城已经破损得无以复加,这使得权栗最终还是决定,在彻底摧毁幸州城之后撤离。

▲在幸州大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朝鲜火车

幸州大捷相较于之前的晋州大捷在时间上短了许多,但是在这仅仅一天的时间里,对于当时整个朝鲜之役的影响却是极为的巨大。在之前的碧蹄馆之战,日军虽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是却也依然算是对当时明朝和朝鲜联军,在士气上带来了极大的打击。而幸州大捷虽然并没让日军付出太大的伤亡,却也依然使得日军高层不得不放弃北上的想法,而是专心对汉城一带进行防御。尤其是之后龙山仓大捷中,明将查大受烧毁了当时日军军屯重地龙山仓,日军终于陷入了“进无可进,退无可退”的尴尬局面,并迫使日军不久之后放弃汉城。(附注:日方记载龙山仓被烧是与幸州大捷同时,但是《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龙山仓大捷是在三月,而非幸州大捷时的2月末,加上日方记载有些将龙山仓被烧当作从幸州退兵的理由,因此笔者猜测这是日本当时故意提前龙山仓被烧时间,以此为幸州的失败寻找借口。)

参考文献

【1】《日本战史?朝鲜役》

【2】柳成龙 《惩毖录》

【3】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静默之鸮,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