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近几年可以说是如日中天,愈发成熟的技术和突破式的发展让国人看到了民族汽车工业的希望。奇瑞、长城、吉利等品牌都是车友茶余饭后经常谈论的话题,疆哥也经常跟大家介绍它们又推出了什么新车型,又采用了什么新技术……但似乎我们都会不自觉地遗忘一个品牌,那就是力帆。
这种感觉其实也有迹可循,单单看几个自主品牌的百度搜索指数,就能看到力帆的窘迫,本身搜索量就低,还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跟其他品牌的热度相差太大了。
谈及力帆,年纪稍长一点的可能会想到摩托车,喜欢足球的朋友会想到中超里面的重庆力帆球队,也许只有忠实的车友才知道这几年这个品牌到底都发生了什么,我们可以看看关于力帆这几年最火的几条新闻。
最出名的应该就是一年前的“骗补”事件。经财政部查处,2015年力帆共有2395辆汽车不符合新能源汽车申报条件,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14亿元。因此财政部取消了其受补助的资质,也暂停其申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资质,最终结果就是力帆新能源车销量暴跌。2016年力帆新能源车销量为4343辆,同比暴跌62.98%。作为对比,比亚迪16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越了10万辆。
2016年力帆年报
受“骗补”事件的影响,力帆的原董事长尹明善,也在上月底宣布退休,并将力帆的经营权交给年轻的职业经理人。当然曝光度最高的还是“精彩哥”尹公子啦,虽然人一直很“低调”,但一堆超跑可低调不起来。
汽车销量这么低,新闻也都不是一些正面新闻,力帆被遗忘也就不奇怪了。那力帆真的有这么差吗?
你以为疆哥会说不是?不好意思,我确实认为它发展的不尽如人意。
实际上,不光是新能源汽车,力帆的传统燃油车已经面临困境——一年10万辆的规模,很多车型每月销量均不足万辆,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到力帆的销量与其他自主品牌的差距。绿线代表力帆的销量,红线代表长城,黄线代表吉利。可以看到吉利与长城不分伯仲,月销量基本在8万左右,而力帆仿佛被甩了一光年,依旧在底线挣扎。
那到底为何力帆的销量与其他自主品牌的差距如此之大呢?归根结底还是开发能力弱。14年上市的力帆X50的1.5L发动机,虽然号称是由力帆自主研发,但流言一直称其是模仿上世纪90年代丰田公司开发的8A发动机。还有近期今年上市的X80,与上一代丰田汉兰达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这样再与已经接近合资水平的长城、吉利等品牌一对比,力帆的开发更显得捉襟见肘了。
技术老旧带来的落后时代的体验感就会与用户紧跟时代的需求相冲突,也就放大了车辆的质量问题。在各大汽车论坛都有很多车友在吐槽力帆的质量问题,这些“质量问题”有的确实存在,但也有很多是因为口碑差,与其他品牌车比较才产生的。
力帆深知在这些领域已经无法和别的品牌竞争,因此很早转战其他细分领域,并确定了两个战略,一个是重点发展7座SUV市场,另一个是逐渐将业务转向新能源市场。二今年在广州车展上就带来了3款产品:力帆迈威、力帆轩朗、力帆X80,都是七座车型。但统计销量,结果却有点尴尬,与以前的车型的销量相比没有多少区别,力帆X80更是惨不忍睹,只能在少数几个月里艰难地冒个头。
而转型到新能源汽车又受骗补事件的打击口碑暴跌,外界对力帆新能源的评价就是——起了大早,赶个晚集。之前力帆在新能源方面最大的亮点就是独特的“换电”模式。力帆股份曾经在2015年募资50亿元投入新能源汽车生产,并承诺建设多所能源站。但是两年下来,力帆的能源站和换电模式都没有受到市场的认可,于是力帆似乎便放弃了坚持,在最近的董事会上,力帆已经改口开始生产充电式电动汽车。疆哥实在想不出这样的话力帆拿什么和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竞争。
共享汽车的布局可能是力帆在国内最后的遮羞布了。共享汽车大家也都知道,这两年受政策鼓励,发展非常迅猛,大有赶超出租车成为中短程出行霸主的趋势。而力帆很早就依靠自身在新能源方面发展的优势,推出了“盼达用车”租赁平台,目前盼达的新能源共享汽车平台已在重庆、杭州、成都、郑州、绵阳和济源落地,注册用户突破200万人,已有1000多个站点,超过15000辆车投入运营。
按照目前的情况,力帆与其他自主品牌之间的差距正越拉越大,汽车质量上不去,品牌特点也打不出来,单单依靠良好的国外市场和投资回收期长的共享汽车,很难支撑国内不堪重负的生产线。汽车行业既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同时也依赖着创新,尤其近几年自主品牌在设计上的突飞猛进,更是将自主品牌拉开了几个阵营。做得好的,规模效应尽显,如吉利、长城等品牌,而另外一些自主品牌,没有及时跟上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只会慢慢被消费者所遗忘,最后被兼并或者退出市场,这是铁律:不进则退,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