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很火爆的“熟人借贷”靠谱吗?

去年8月份,P2P网贷平台借贷宝发起了“拉好友返现金”推广活动,线上微信推广,采用二级奖励式,参与者每推广一个客户就可以获得20元奖励。借贷宝的这种推广方式就是近期很火爆的熟人借贷模式,然而,熟人借贷真的靠谱吗?

一、熟人借贷是什么?

熟人借贷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发起借贷业务,借款人可以在APP上实名发布自己的借款需求并设定利率,好友可以匿名出借最终获取利息。这是一个新的P2P细分领域,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出来的社交金融,它在近期才出现,平台均处于测试或起步阶段,稍有名气的平台不足10家。

二、熟人借贷能否持续

除了营销外,借贷宝定位的熟人借贷模式也一直遭到市场的质疑。

据悉,借贷宝运营模式是“熟人借贷”模式,服务于熟人之间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即无论借款还是投资,都是在朋友之间,信用判断交给用户自己,而且平台本身不对借款担保。

但分析人士对于熟人借贷的市场需求则表示担忧。有业内人士表示,熟人借贷可以做,但现在还不能成规模。熟人借贷是想减少一般借贷平台发展过程中的不信任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现在根本解决不了。

三、熟人借贷存在哪些问题?

1.熟与信任并不对等

最明显的例子是微信朋友圈,当你的微信朋友圈到了一定数量,你会发现你变得不再敢于说话和表现自己,因为说不定你哪一天对工作的抱怨会被你的上司或同事看到,你在酒吧放浪形骸的照片会被闺蜜传为笑谈,你加班的借口也会被女友或男友识破,更别说向朋友圈里的人借钱——真正肯借的,不用你说他们会主动问你需不需要,而更多的是你根本想都不会想去开口的。同样,对于中国人来说,“借啥别借钱”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既然P2P能够向陌生人借钱,为什么还要问熟人?

2. 熟人借款需求和投资需求间的不匹配

首先,借款和理财难以平衡,熟人借贷的模式,是一个低频率使用的场景,且每个人的熟人圈层是有限的,构不成持续的理财。其次,圈层是有分化的,圈层的借款和理财需求也不平衡。比如白领的熟人朋友还是白领,白领圈层普遍是理财需求大于借款需求,而社会底层人群更多是借款需求大于理财需求。

3. 熟人借贷的紧急低频

民间借贷往往带有紧急低频的特性,用互联网方式来做这种低频、私密、带有帮助性质且需求紧急特点的应用,虽然有需求但是市场空间有限。“低频”正是熟人借贷的痛点。

4. 熟人借贷,真的是熟人吗?

虽说中国是“熟人文化”,熟人之间讲求信用、相互理解、相互宽容。但问题是,熟人借贷关系中的“熟人”,并非是直接的熟人,许多人不过是“熟人的熟人”,其实无异于陌生人。随着社交软件快速发展,微信、微博里所谓的朋友,知根知底的并不多,甚至有的只是粉丝关系,一旦借贷会存在较大风险。

可见,熟人关系并非借贷的“安全屏障”,风险依然存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同样适用于熟人借贷关系。在熟人借贷关系中维系这种机制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起相应的业务规范。

5.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风险难控

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情况下,也完全无法让一个失信的“老赖”在社会上寸步难行。即使是现在非常火热的、带有一点熟人借贷或社交金融性质的学生贷款,它们对于学生的最大的威慑,也不过就是发生逾期时,会去找学生的辅导员、会去找他们的父母,而欠债逾期不还并不能在同学圈里面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基本上每个读过大学的人,班上总有几个习惯于借钱并不迟迟不还的同学。

在这种情况下,熟人借贷的道德底线都能够被轻易击破,还谈什么风控呢?如果一个商业模式只能建立在“你能欺骗的,都是相信你的人”这样的心灵鸡汤的基础上,它如何能够走得远呢?

6.法律风险

2015年8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第四条限定了“经营放贷业务的主体”,即“依法报经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取得经营放贷业务许可的非存款类放贷组织”,但“基于人情往来不以营利为目的发放的贷款除外。”

内人士表示,熟人借贷业务近期的火爆,可能与上述规定有关。个人与个人之间偶发性的借贷没有问题,但不应该是经常性的,如果出现“借钱用于放贷”是有风险的。


(共时财经综合)

想了解更多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共时财经”微信公众号(gongshidai-com),或下载“共时财经”移动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