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打不成器?

很多人都会认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当他做错了事、给他讲道理又行不通的情况下,要适当地打一打。比如一个幼小孩童,就是想摸电门,你若是耐心地给他解释正电子和负电子相撞产生破坏力量,不但不会解决问题,还会让旁人笑掉大牙。这时你若是给他一巴掌,反倒是会让他长点教训,下次不敢再轻易“犯此类错误”了。并且,孩子的长期记忆一般在三四岁才发展得完备一点,也就是说,小时候打他,等他长大了只要你不说,他就不知道。


打孩子会让他更聪明

最近,美国密歇根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诺对2600名十几岁的少年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因素包括:性格特征(如暴力倾向、抑郁、早期性行为)、学习成绩、奋斗目标等。结果发现:6岁之前挨过父母打的孩子,上学后很可能成为校园里的好学生,更愿意做社会公益工作,而且会比那些从来没有挨过打的孩子有更强烈的冒险和考大学的欲望;那些直到6岁还挨打的孩子,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性格特征的表现都优于那些从未挨打的孩子。研究还发现:在7岁到11岁之间还挨打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优于那些从未挨打的学生。这项调查结果表明了,适当打打孩子,其实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应了那句老话:“不打不成器”。可是,你若以为孩子可以随意地打,可以经常性地施之以暴力,这样孩子便会越聪明,越成器。那么你又大错特错了。

别把孩子给打傻了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4年时间在全美范围内对2岁至9岁的孩子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调查中,他们将被调查的孩子分成两个年龄组:甲组的年龄在2岁至4岁之间,人数为806人。乙组的年龄在5岁至9岁之间,人数为704人。研究人员先后分两次对这些孩子的智商进行测试,一次是在调查开始时,另一次是在4年之后。结果发现,两个年龄组中频繁挨打的孩子在智商测试中的成绩要低于不挨打的孩子。在2岁至4岁年龄组中,经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不挨打的低5分。在5岁至9岁年龄组中,经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这则实验告诉我们,经常性地或者动不动就打孩子,不仅不会让孩子智商有所提高,反而让孩子的智力有下降的可能呢!

既然经常性地打孩子可以让他智商有所下降,那么,这无疑是把人的思维搞得混乱了,到底该不该打孩子?到底怎样地去打孩子才会让孩子顺利地成长呢?

打孩子要讲究科学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只有讲究打孩子的技巧,学会科学地打孩子,才会真正实现家长们的心愿:孩子会越打越成器,越打越有出息。可是,到底怎样才算是科学地打孩子呢?恐怕这首先会涉及到孩子的年龄问题吧。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过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指出,3岁之前的孩子,偏重于学会走、爬、推、拉和交谈等许许多多的技能,学会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控制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尚处在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之间摇摆的阶段,他的良心、道德感也没有得到发展。因此,这个时期小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是无意识的。那么,对于他们“随心所欲”(无意识)地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些事情,父母的任务就是,精心地去保育孩子的这些行为,而不能伤害他们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体罚,孩子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从而会影响到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这样是很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因此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即使他们过于顽皮,也不要轻易去体罚他们,退一步来讲,即便要体罚,也一定要等到他们长到1岁半的时候方可“动手”,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对不能进行体罚的。传统观念上的“打孩子要趁早”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

看清是什么事再“下手”

科学地打孩子,除了年龄问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罚孩子,得看是什么性质的事情,不要对任何你认为不妥当的举动,都对孩子以拳脚伺候。心理学专家提醒我们,只有当遇到以下情况时,家长有必要采取“暴力行为”。

首先,当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比如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或者是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这时家长有必要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否则将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其次,当孩子有了某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长期下去有可能发展为违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如从家里偷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喜欢欺负比自己弱的孩子,并以此为乐。这时也得适当地打打。

再次,是孩子过于自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比如一些小孩子从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不懂得关心他人。对于流露出这种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时帮他们纠正。

最后,当父母或老师已多次提醒有规则存在,但孩子仍然故意犯规,丝毫没有认错的表现。对这种屡教不改的孩子,可以打他。

一旦当家长们真正意识到了打孩子的科学性时,不仅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会从根本上解决打孩子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家长也不会再有烦恼的纠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