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自兴起就被大众推崇,当时却为何没有一个君主愿意接受?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一股开放自由的文化潮流如春风拂过华夏大地,众多思想流派如春笋般在一夕之间崛起,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争奇斗艳,思想更是包罗万象,在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雄的背景下,每一学派都尽其所能将本学说推向政坛,希望成为统治思想,从而构建出本学派所推崇的家国蓝图。当时流派虽众,但能被人们奉为“显学”的便只可算儒、墨、道、法四家了。若论及影响力,还得是数儒家为首。

* 显学之首 *

儒家学派在当时形成较早、系统也较完备,门徒弟子广布,四处周游列国宣传思想。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地位和声誉并非是死后才开始形成的,他在当时就已被人们称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而儒家学派中所包含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也是为时人所推崇的。将四家显学中的儒家称作是“显学之首”,当是比较合适的。那么何以儒家在当时就能得到如此地位与影响力呢?

孔夫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本身即是十分有魅力的。儒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至治国之道,下至人际交往与自身修养,可以说是兼顾了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的需求,因此受众群体广泛,普及效果好。而儒家所崇尚的“仁义礼智信”是正面积极的文化思想,也是当时人们所向往的和谐安宁社会的象征,自然就能为人们所推崇。

孔子带领其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思想。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着弟子们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之旅。其间到过卫国、吴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叶国等国,虽然始终未受到重用,但在这些国家孔子利用讲学宣传的方式都留下了儒家思想的遗迹,让儒学从鲁国开始传播到各国。直至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重又回到鲁国直至去世。

孔子的弟子门徒将儒学发扬光大。本着“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孔夫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夫子的弟子门下还有很多弟子,因此实际上的数量可能还远不止于此。这其中有以修身立德著称的颜渊、闵子骞等,有以能言善辩闻名的子贡、子我等,政事有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被人们所称道的“孔门七十二贤”就是儒家学说积极的实践者和坚定的传播者。

* 后世显耀 *

虽然孔子和儒家学说在当时没有受到一位君主的亲睐,但自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便已奠定了儒家学说在后世千年的统治教化地位。以至中华的文明史中无处不烙刻着儒学的印记。自汉唐到明清,儒家学说的地位逐渐被推上了神坛的位置,孔夫子也渐渐被圣化甚至神化。

事实上儒学是随着每朝每代的更迭不断被冲刷变革,发展到后来,我们也无法分清这种儒家思想中还蕴含有多少儒学初创时候的成分,统治者以儒学的名义对治下的百姓进行教化,使他们成为统治制度下的“安民”和“顺民”。即便如此,我们却无法否认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的一种适应性和长久性,它依时代而变化,但它的统治地位却一直没有变。

历史用千年的时间证明了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的能力,那么为什么在儒学初兴并能得到普遍认可的那个时代,却没有一个君主愿意接受儒学作为统治思想呢?

* 不合时宜 *

自平王东迁雒邑后,周王室的地位便开始一落千丈,相对的,各个诸侯国的实力却开始猛增,当周王室的实力无法震慑各诸侯国时,曾经的威信也便不复存在了。我们知道,孔子和儒学首推的是“周礼”和“仁义”,实际上,周礼就是各诸侯国在周王室实力的震慑下所被迫遵守的一套规则秩序,当时的诸侯王是否真正心悦诚服并不重要,只要做出臣服的姿态便可。可后来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周王室的实力急剧下降,诸侯王的实力直线上升,实力的反转使诸侯王开始有能力挣脱原来周礼的束缚,反过来压制王室。

孔子的学说也是产生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夫子一心想恢复周王室的统治地位,可各诸侯王却似脱缰的野马早就不知奔往何处了。没有了周王室的束缚之后,各诸侯国便可以开始放手大干,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发展都不能放过。国家强大了就要正“名位”,打着“尊王攘夷”的名号夺取自己的霸主地位,实际上的“周礼”就只剩了这么一个名号了。称霸的欲望是随着实力的增强而增长的,一旦开始形成便只有抑制不住地膨胀,想要称霸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付诸军事战争,有战争就有杀戮,有杀戮便不再有仁义了,讲仁义的结果就只能是如宋襄公一样好死不得。

在那样一个大国为争霸主地位而杀红了眼,小国为保生存而卑躬屈膝的背景下,谁还会讲“礼”讲“仁”呢?因此孔子的儒家学说无论放在哪国君主面前,他们都会报以点头微笑,说声“善”,便没有下文了。

春秋战国,天下纷乱,在那样的背景下,统一称王的欲望在各国君主心中极度膨胀,而另一方面一旦实力弱于人便会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在危险和欲望的夹缝中生存的诸侯国最需要的就是增强本国的实力,并且急需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效果儒家是绝对给不了的,儒家的教化作用是细水长流的,它可保万世无虞,却无法于一夕奏效。那么长的时间,君主们自然是等不了的,那么什么样的学说在当时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法家!法家学说以治乱见长,可以在短期内规范国家秩序,整合社会资源,毕其功于一役。只有充分调动全国上下的人力物力并且井然有序地进行调配,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率,让国家实力迅速增强。

但并非当时所有国家都适合法家生存发展,大部分国家的上层机构已经被贵族宗亲所把持,法家的改革有损于他们的既得利益,是被他们所极力排斥的,只有当时被各国视为蛮夷之邦的秦国相反风俗更开放,贵族势力并没有达到根深蒂固的程度,才为法家的植入打开了一个缺口。因此最后也只有秦国真正有实力和条件灭六国、一统天下。

法家学说为后世带来了统一,儒家学说为后世带来了长治久安,这一切都是来自历史的选择。历史在乱世中选择了法家,在治世中选择了儒家,言而愈惑,不言自明。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子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