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熔断机制是A股的“保险丝”吗?

股票熔断机制起源于1987年的美国股灾之后,属于美国经济学界反思股灾而得到的产物,目前流行于美国、韩国、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尤其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后,美国相继出台和完善个股的熔断制度。中国基本效仿美国,设置熔断对象、不同档的熔断阈值和熔断时长。

目前,我国的熔断对象是股票指数而非个股,在一个非特殊交易日内,沪深300指数连续竞价期间达到涨跌停板(上涨或下跌10%)之前,设置5%、7%这两档双向熔断阈值(涨跌都熔断),且每个交易日内各档熔断最多仅触发1次,当沪深300指数波动达到5%时,沪深两市除了国债期货继续正常交易外,其它所有与股票相关的交易全部暂停30分钟,时间结束后进行集合竞价,继续交易,显然,若在14:30后才触及5%的阈值,直接收市;在任意时刻若波动达到7%时,暂停交易直至收市。由于这一制度与保险丝在突发的过量电流通过时会熔断而使得电器受到保护相似,故形象地称之为熔断制度。熔断制度的设立初衷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例如,突然有媒体宣称美国向中国宣战,造成市场恐慌,股市异常波动,当触及熔断阈值时,暂停一段时间,让投资者反应和冷静下来。


为何设置5%、7%两档阈值?5%作为第一档阈值兼顾设置冷静期和保障正常交易的双重需要,给投资者提供30分钟的时间,用来冷静思考投资行为是否可靠以及收集和判断市场信息,并且为上市公司公开消息、辟谣、监管部门对股市异常波动进行彻查来提供时间。若熔断时间过后,继续触及7%,说明趋势不可避免,因此暂停所有股票交易,减轻投资者的损失。

这一制度看似天然无公害,实则弊端尽显,涨跌停制度形同虚设,当沪深300指数触及7%阈值时,殃及所有非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暂停交易。此外,磁吸效应的危害也不容小觑。磁吸效应指的是证券价格将要触发阈值时,同方向的投资者害怕即将被强制暂停交易而抢先交易,反方向的投资者为等待更好的价格而延后交易,造成证券价格加速达到阈值的现象,市场表现为涨跌停和熔断的价位附近存在磁吸力,这一效应存在于涨跌停机制和熔断机制中,可简单理解为“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

我国的股民中大概有85%为散户,这一群体特点表现为跟风、非理性、投机、容易恐慌,具体表现为易于听信谣言、追涨杀跌,A股市场经常出现非理性的投资行为,所以在实施熔断机制前,沪深两市的股票经常涨停或跌停。因此,实施熔断机制后,由于5%与7%十分接近,在非理性投资行为和磁吸效应的作用下,触及5%阈值后,继续达到7%的几率比此前大大增加,这不正违背了证监会设立熔断机制来稳定市场的初衷?尤其对于做空者来说,当下跌5%时,继而下跌至7%的概率非常大,那么在5%后做空直至7%,可谓赚得盆满钵盈,然后普通股民无法做空股票(做空股指需要满足50万元的门槛),这就造成了市场的不公平。

此外,“涨跌停”制度虽与之类似,但有所不同。熔断机制是一种交易提醒,“涨跌停”制度则是一种价格管制。当触及7%熔断阈值时,全部股票暂停交易,提前收市,而“涨跌停”制度主要针对个股,每只股票的涨跌停互不影响,并且单只股票涨停或跌停后,可以继续反向交易,这种现象称为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