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多有几处房产,可是往往房产没多出来,“房颤”倒是找上门来了。所谓房颤就是心房纤维性颤动,是由于心房肌异常活动而引起的一种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发作时患者会感觉心跳强烈、气短、胸闷、憋气等。正常情况下,整个心脏的跳动节律是受一个叫做窦房结的组织控制。但如果出现了异常,比如心房的激动变的活跃了,窦房结的激动就会被盖住,此时就会出现房性心律失常。
房颤危害可不小
正常人的心脏每分钟跳动50~100次,当发生房颤时,心房每分钟发生300~600次的激动,这种激动非常不规律,以致心房不能有效地收缩。
由于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肢体动脉栓塞等。心率快和节律不齐可使患者感到心悸,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力衰竭,增加死亡率。
冬季别让心脏也“打哆嗦”
随着冬季的到来,房颤也迎来了一个高发期,冬季常饮用酒精性饮料、气温低、血压升高及呼吸道感染等易使房颤发生。若是身体出现了心慌、气短等症状,不要以为是季节交替产生的正常生理反应而忽视,一旦症状频繁出现,就要警惕是房颤发作了。有很多房颤多年的患者,到了冬季没有重视预防,结果就发生了脑血栓、脑卒中甚至是脑梗塞。
预防房颤先防高血压
冬季气温低,外周血管收缩,喝水又少,导致血液浓缩,所以大多数人的血压都会比夏季高一些。而高血压是房颤最直接的危险因素,它会引起心房扩大,容易导致房颤的发生。当房颤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脑梗塞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所以在冬天要更加注意血压的情况,一是要经常测血压,二是要坚持服药,把血压控制好了对减少房颤发作很有帮助。
衣食住行“四管齐下”
房颤患者要平安过冬,可以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进行预防:
一、衣服穿暖
房颤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暖,早晚记得多加衣服,避免受凉。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增减衣物,调整出行安排。
二、饮食清淡
房颤患者的饮食应遵循“三低”原则,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还要有规律,不能过饱或过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新鲜蔬菜、植物油等;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黄、动物油、动物内脏等。
三、舒适起居
房颤患者冬季最好居住在有暖气的房间内,但室内温度也不宜过高,保持18~24℃即可,以免室内外温差太大。在气温低时,房颤患者的居室内一定要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四、适度运动
房颤患者是需要进行适度运动的,目的是锻炼心肺功能,这样有助于康复。但进行运动时也要考虑自身的情况量力而行,运动前别忘了做准备活动,要循序渐进的加大运动强度。房颤患者应选择节奏比较舒缓、便于调节运动节拍的运动进行锻炼。比较适合房颤患者的运动有散步、快慢走结合、健身舞、广播体操、扭秧歌、打太极拳等。
老年群体最应注意,光拖不治千万不行
房颤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急剧增高,据统计,65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病率达5%,75岁以上人群达10%。
并且随着病情的发展,房颤的发作也会逐渐频繁,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如果患者抱着忍忍就过去的态度,往往使病情一拖再拖,最终可能诱发心衰、肺水肿、心绞痛、休克、猝死等重症疾病,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应对房颤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