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想想似乎有点不大合理哎——
数学,是有人教的。数学课上,进位、退位、先乘除后加减、列竖式、应用题,都有老师一步一步带着做,掰开揉碎讲给学生听。
科学,是有人教的。小学的科学课,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课,老师写板书、挂大图、讲原理、做实验,掰开揉碎讲给学生听。
体育,也是有人教的。体育课上,从压腿、摆臂,到跑、跳、投的动作要领都有老师正面背面亲身示范,边做边说,掰开揉碎讲给学生听。
作文呢?按说该语文老师教,可是语文课上只讲课文,不教作文。作文没人教!
作文没人教,还有人提要求:二年级要写200字作文,三年级要写300字,四年级要写400字,初中要写800字……水涨船高。
看见作文本就发愁的孩子不在少数,于是被家长们送进了作文班。这下好了!终于有人专门教作文了。有习作的题目,从易到难,从小到大;有老师讲解,各种套路方法;上课讲,下课练,上课老师再讲,下课再练。付出时间掏了钱的家长们可以放心了,这下我家娃能写好作文了。等待孩子下课的时候,坐在教室门口的家长们,看着作文班门口高高竖起的各种广告:“让孩子爱上作文”“满分作文不再难”……可以舒一口气了,头脑里开始憧憬读书郎们文思泉涌,妙笔生花的远景。
然而,许多孩子还是看见作文就头疼,作文班没有“止疼”。孩子能写在作文本上的,确实字数比过去多了一些,但依然是抓耳挠腮挤出来的;稚嫩的句子还算通顺,但缺乏美感,更谈不上立意和真情,一不留神还跑出来一个不知所云的“金句”。这样的习作想得个“二类文”都困难。
这是为什么呢?作文不是在大厦里的一间教室学来的,给孩子报作文班,你可能走错了地方。
图片来源网络
学习写作,首先应该到大自然里报个班
让孩子看看天上的云、风中的树、春天的花、秋天的月,看看微风拂过的水面是什么样的,听听雨滴敲打的树叶会发出什么声音。用心去看,用心去听!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张爱玲)
“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钱钟书)
“谦虚使人的心缩小,像一个小石卵,虽然小,而极结实。结实才能诚实。”(老舍)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沈从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
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名句,都来源对生活精妙的观察,对人生深刻的体验。哪一句是关在小屋子里想出来的?哪一个是背什么“思维导图”能背出来的?
我辅导过一个小学生写作文,他拿着一本作文书来找我。书上画了小小的水面和盛开的荷花,看图作文,是每个孩子都要演练的作文界“规定动作”。书上给出了写这段文字可能用得上的词汇:亭亭玉立、冰清玉洁、碧波荡漾……我发现,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碧波荡漾”,于是,绘声绘色地向他描述微风中水面徐徐荡开的晕圈,夕阳下水波星星闪动的光点,希望唤起他记忆中的画面。然而,他茫然的眼神告诉我,他头脑的“相册”中,并不曾收藏过这张自然中图片,或许,他眼睛的“镜头”,压根就没有捕捉到过这个瞬间。这样的话,我给孩子的建议是:放下书,出门,去看看真的!不然,再怎么堆垒好词好句,也写不出生动的文字。
学习写作,还应该在好书里报个班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写好作文,必须多读书,读好书,细细地读。书里有名家手笔,古今佳作,可以鲜活地实地学习新的词汇,好的句子,更重要的是,学大师们怎么写,怎么开头,怎么铺陈,怎么描写,怎么渲染,怎么结尾。看得多了,心里必然积累笔墨,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想跳过这个积累的过程,直接学套路?——一二三四、二二三四,松油打轮、踩摘踩挂——那就好比放着新鲜的水果蔬菜不吃,只吃两粒维生素药片,那能有好气色好身体吗?作家曹文轩教授在《开讲啦》里回答小朋友提问“怎么才能写好作文”时,说:“阅读是弓,写作是箭。”我的一个朋友说到孩子练习作文时,说:“就得多看书,水不够大,泡不倒这堵墙。”非常生动有趣,殊途同归,雅俗一理。
学习写作,还应该在自己的心里报个班
曾经听过有个妈妈,不解又痛心地感慨:我女儿也看了不少书,怎么就是不会写作文?!须知语文不是字词教育,更是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假使送给一个不懂建筑的普通人一大堆砖头、瓦块、水泥、沙子,没有构想和蓝图,他也盖不出房子。没有真情实感,不能言之有物,仅仅是罗列好词好句写出来的东西,就像亦舒师太形容某港姐的犀利言词:“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钱钟书先生说过,会写的人,大都说话刻薄。这是因为他们对周遭事物,比其他人更敏感。比如说林黛玉吧,就是大观园中一位笔下生辉的才女。别人看见春花飘落,觉得很平常呀,偏偏她哭了,写下《葬花词》,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别人听见秋雨敲窗,翻个身继续睡,她就睡不着了,作《秋窗风雨夕》,为“不知风雨几时休”抹眼泪。那么有家长说了,我家娃就是一个心大的孩子,遇见什么事儿都吃得香睡得沉,不这么伤春悲秋的,写作文肿么破?
写不出传世名作,写个中上等的作文还是可以做到的。平时多鼓励孩子遇事见人,有个自己的看法;读书听歌,有些自己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于无声处听惊雷。也不一定都要说出来,会写的人,内心戏都足。这样写作文,就不会空洞,无论大小,孩子总能有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言之有物、自圆其说,即便稚嫩,也灵气可爱,有真情实感的文字,就算用词朴素一些,也是动人的。
语文课上教课文,不教作文,语文试卷上却从一次不落地要求学生写作文。这事合理吗?只要知道作文不是在教室课堂上能学来的,就没毛病。
作者 / 柠檬夸克
少儿科普作者,亲子共读育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