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也能分“忠奸”?《离骚草木疏》告诉你!

楚辞的代表作《离骚》把读者引领到一个香草嘉木美人的浪漫国度。后世产生了许多为书中植物进行注解的典籍,其中一部的内容以按“忠奸”进行分类并详细描述,在植物注解领域可谓独树一帜。此书作者是一位当过县官的老翁……

南宋庆元年间,宋朝四周西夏、金、大理等国并立,国势不稳。举国人民期盼统一,思良将忠臣。在昆山(今江苏境内)城的某古宅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捧《离骚》,来回踱步,口中喃喃自语:“国无宁日,既不能为国立功,又不能如屈原般自沉江底,留此残躯,只为早日完成书稿,以慰屈公在天之灵!”

他口中的书稿,正整齐地摆在身旁的书桌上。最上面的纸上,赫然写着“离骚草木疏序”六个楷体大字。初稿既成,只欠序言。他本欲用独特的结构,华丽的语言作序,想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采用一般典籍序言的通用模式——开门见山之法。于是,他奋笔疾书:“少喜读离骚文,今老矣,犹时时手之。不但览其昌辞,还以其竭忠尽节,凛然有国士之风。每正冠敛衽,如见其人。凡芳草嘉木,一经品题者,谓皆可敬也……”

《离骚草木疏》封面(孔夫子旧书网)

老人名叫吴仁杰,自号蠹隐先生,曾担任当朝罗田县令、国子学录等职,已著有《古周易》(12卷)、《西汉刊误补遗》(10卷)等书。他刚完成的这部《离骚草木疏》,专门解释《离骚》中的花草植物。

吴仁杰是一个地道的“《离骚》粉”。正如序言中所写,他少年时代便开始读《离骚》,几十年来,常常手不释卷。书中散发出的凛然正气,常常感染着他。读《离骚》之前,他通常会端正帽冠,整理衣襟,以示尊重。

吴仁杰特别喜欢《离骚》中所描写的植物:从文学角度出发,此书用不同习性的植物来比喻各种品行,如用莲花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用兰花比喻高洁,用白芷来比喻贤臣,用艾草比喻凡人等。进一步研究得知,由于后人为书中浪漫主义的唯美诗情,及其作者屈原砥励不懈的节操,坚持真理的精神所倾慕等原因,《离骚》的训诂、名物注解之作便不断出现。其中,东汉文学家王逸(注一)在对《离骚》为主体的楚辞作品进行文字注解时,不但对《离骚》提出“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评价,还对其重要名物进行诠释。

王逸画像(网络图)

由于种种原因,《离骚》的名物注解典籍多已散佚,存留下来的也不全。连王逸《楚辞章句》中对《离骚》中植物有限的记载中,出有不少错误。基于种种考量,吴仁杰决定为《离骚》的草木立“传”,写一部植物专著。

为了加深对屈原生长环境的了解,弄清其钟情植物的原因,吴仁杰专程到屈原的放逐之地,楚国沅湘(今湖南境内)一带现场考察。他终于知道,屈原被楚怀王降为三闾大夫后,在芝兰山下教育子弟,讲学之余带领他们上芝兰山采集兰草、白芷、蕙草等花草,种在溪畔;另一方面,当地百姓认为自然中的草木具有祀神悦神、驱邪祛毒、治病健身的神奇力量,非常膜拜。种种原因,使屈原对各种草木产生极深的感情;这种感情,自然流露在《离骚》的文字中。

芝兰山,屈原曾在此摘花草(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吴仁杰没有放慢研究《离骚》相关典籍的步伐。因为他很清楚,《离骚》的部分植物资料来源于《尔雅》、《神农本草经》等典籍,只有先把《尔雅》等典籍中植物根茎花叶方面的相混杂之处,名实不符的东西一一进行追本溯源,并进行归类,然后才能谈雕刻印刷。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退休隐居昆山,吴仁杰才把《离骚》中关于植物的材料收集齐备。

动笔写《离骚草木疏》之前,吴仁杰为如何对书中50多种草木进行排序思忖良久。尽管像《尔雅》等书都是严格按植物学理论进行分类,但忧国忧民的屈原志向可不是做一名植物学家。

“既然屈原对书中的植物有明确的‘忠奸’之分,我何不遵从他的遗愿呢?”想到这里,吴仁杰便对《离骚》中的50多种植物进行归纳分类,并按芳草、嘉木和恶草的顺序排列。他花三卷内容详细解释了关于荪、芙蓉、菊、芝、繭、石南、白芷、芭、杜衡、靡芜等植物,这些均是《离骚》中“忠正”之物;第四卷则解释了艾、茅、葛、荠等植物,即“平凡”之物;最后小部分解释竹子中“最下等”的墓竹等。虽然这种排列在分类学没有什么任何意义,但可以清晰表达吴仁杰对先辈典籍的理解及高洁的思想。这种排列也为后人所称道。

《离骚》中象征正直的白芷(来源于中中植物国像库)

尽管如此,吴仁杰对《离骚》植物的排序还是遵从一定的科学原理。比如从内容上看,第一卷多记芳草,第二卷多记木类。每卷中的植物,大多按形态相近而排在一起。

比排序更专业的是,吴仁杰在对《离骚》植物形态描述和特征鉴别方面进行进行了细致描写。例如“荪”条中,根据生活环境不同,他把昌蒲分为“生下湿地者日泥昌、夏昌;生溪水中者日水昌;生石上者为石昌蒲”。对石昌蒲又按叶形、花色分为三种:“生蜀地,叶作剑脊而无花,一也;生阳羨山中,不作剑脊有花而黄,二也;生茅山溪石上,亦不作剑脊而花紫,三也。”

花草四雅之一的昌蒲(网络图)

公元1197年,除了序言外,已逾甲子之年的吴仁杰终于完成了《离骚草木疏》的初稿。这便是前文他踌躇再三方才挥笔写序的一幕。

《离骚草木疏》深受《离骚》研究者的喜爱,宋朝时便出了多种版本。至明朝万历年间,学者屠本畯在此书的基础上,作了《离骚草木疏补》一书。沧海桑田,清朝乾隆年间,大学者纪昀慧眼识珠,将宋抄本《离骚草木疏》校对后收入《四库全书》。

此后,由于战乱等原因,《离骚草木疏》在民间流传并不广。清朝末年,藏书家沈德寿(注二)偶游湖州陆心源的府邸,见四卷本《离骚草木梳》(乾隆“知不足斋丛书”抄本)时,欣喜不已,便高价收买藏于抱经楼。1925年,沈德寿去世后,部分藏书流落民间,所幸《离骚草木梳》几经波折,被某富商收藏。

2012年,中华书局全面收集和整理各种版本的《离骚草木疏》。富商将《离骚草木梳》献给哈尔滨大学图书馆。经该校学者教授的校正、研究,《离骚草木疏》通俗本于当年进入大众视野。

《离骚草木疏》目录及内文书影(孔夫子旧书网)

---------------------------------------------------------

【备注】

1、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县)人,东汉著名文学家。曾任豫章太守。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为后世学者所重视。

2、沈德寿,字长龄,号药庵,晚清知名藏书家。世为浙江慈溪人,祖辈皆从商,尤以药业闻名。家资颇厚,所藏图书甚丰。著有《抱经楼藏书志》64卷。

【参考资料】

1、论文《<离骚草木疏>述略》,哈尔滨师范大学,刘伟江撰。

2、书籍《中国科技百科全书之生物学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