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沃森后有微医云,中国在智能医疗战场上能反超美国?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正在上演新一轮的军备竞赛,IBM、Google、苹果、微软、亚马逊等均已布局医疗人工智能,国内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科大讯飞、华大基因等先后以“智能医疗大脑”或其他形式切入市场。

在刚刚结束的首届国际智能医疗大会上,互联网医疗“独角兽”微医发布了首个专注于智能医疗的云平台——微医云。同时也意味着智能医疗领域迎来了另一个“专业型选手”,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竞争变得更加热闹。

技术派VS专业型,智能医疗花落谁家?

从亿欧《2017人工智能赋能医疗产业研究报告》给出的数据来看,截止到今年7月底的时候,国内医疗人工智能公司共有131家,融资规模业已超过180亿元,早已成为互联网巨头和创业者们跑马圈地的主赛场之一。

事实上,深耕智能医疗的玩家无外乎两类,一个是纯技术切入的玩家,诸如谷歌、微软、国内的BAT等,另一类则是拥抱人工智能的医疗企业,微医、惠每医疗等皆可归为此类。然而,不同的背景和初衷,也预示着不同的结果。

就目前来看,互联网巨头的优势在于算法和计算能力,不管是BAT还是谷歌、亚马逊,无不遵循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三位一体”的策略,但在医疗领域似乎未能实现大规模的业务扩张。

先是百度公布了百度医疗大脑,号称要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正面PK谷歌和IBM;随后阿里健康发布了医疗AI产品“DoctorYou”,实现的功能包括临床医学科研诊断平台、医疗辅助检测引擎、医师能力培训系统等;在人工智能领域起步稍晚的腾讯,也在今年8月份推出了医疗AI影像产品矩阵“腾讯觅影”,并积极与国内的一些医疗机构开展各种医学AI项目……

不难发现,BAT在布局上仍然缺乏医疗垂直领域的场景,要么假以平台的角色,为医疗机构提供计算和数据分析能力,要么着眼于健康管理,属于曲线围攻医疗市场的策略。原因似乎也不难理解,医疗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数据,关键在于场景,其次才是算法和计算能力。而国内特殊的医疗环境,以及在医疗数据上的一个个信息孤岛,或许注定了技术派玩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在医疗行业的外围发力。

相比之下,微医等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优势恰恰是在数据和场景上。以微医为例,在“微医云”正式上线之前,早已在医疗领域有着长达7年的深耕,深度连接了医院、医生、患者和医药险产业等多类医疗服务供需场景。

如果说互联网巨头对智能医疗的觊觎是出于战略选择的刻意为之,而“专业型选手”更像是水到渠成的战略需要。

还是以微医为例,从2010年的挂号网起步,先后帮助2400多家重点医院打通就医服务流程,实现了医院窗口云化;通过8大远程医疗支持系统,建立全国19个互联网医院,实现29万医生的诊室云化;打造覆盖全省在线诊疗平台,并实现全省医保支付“云化”;建立省级人口健康信息云平台,实现电子病历“云化”;建设100多个互联网医联体,实现了医联体“云化”,依赖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一特色,这朵“云”估计自己都不知道已经“被成为”最大规模的医疗云……

不难看出,微医先是完成了数据的积累和云化,并形成了完善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而后才正式推出智能医疗云平台。特别是在云计算逐渐成为互联网世界里的“水煤电”,成为一种公共基础资源、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微医等无疑更有优势夺得智能医疗的先手棋。

场景取胜的智能医疗,正在上演新一轮的中美之争

在谷歌举办的人工智能峰会上,谷歌母公司Alphabet董事长Eric Schmidt表示,人工智能最大的应用机会在医疗健康,医疗健康最大的应用场景在中国。Schmidt的发言绝非是一家之言,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焦点在于应用场景,另一方面中国将成为最有潜力的市场,包括谷歌、IBM等也在尝试占领中国的医疗市场。

较为典型的就是IBM旗下的沃森(Watson),并在肿瘤领域有所建树。而为了打破数据非本土化的局限性,沃森已经在中国21家医院落地,预计一年内将有150家地市级的三级综合医院引进沃森肿瘤。言外之意,IBM正在中国市场积极寻找应用场景,进而弥补在医疗数据上的不足,依靠进入时间上的优势跑赢中国的竞争者。

诚然,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渗透早已超出了纯粹市场竞争的范畴,甚至逐渐演化成为中美在科技领域的新一轮竞争。幸运的是,不同于中国互联网公司在20年前的跟随姿态,至少在人工智能领域同硅谷的竞争者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举个例子来说,在深度学习、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前沿技术上,BAT等国内互联网巨头已经处于一线阵营。即便在医学领域,微医云业已发布了两大智能医疗应用——针对西医的睿医智能医生和中医的华佗智能医生。

睿医智能医生是微医联合浙大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合作的成果,或许相对IBM的沃森和百度医疗大脑而言,睿医智能医生只能算是一个“入场新生”,但经过对百万份级优质数据的深度学习,睿医智能医生在肺小结节、糖网病、宫颈癌筛查、骨龄检测、全科辅助诊断等十余个专科领域已实现关键突破。举例来看,浙大睿医与北京同仁医院合作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分类在大部分数据集上特异性可达到99%,敏感度达到95%,该指标超过AI巨头谷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华佗智能医生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核心,将中医名医、名方经验凝聚成的一套中医人工智能诊疗应用,将1441条证型、1528条药物禁忌、数千条处方、上万条知识条目,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凝聚成一套涵盖疾病证型、治法、体质、处方、配伍的云化解决方案,辅助医生完成体质辨识、智能开方、按需临证加减。目前华佗智能医生已接入浙江11个地市的400家中医馆,累计辅助开方量超过160万张,已经成为国际应用范围最广的“中医云大脑”。

当然,相比于沃森在场景落地上的困境,微医等中国玩家早已抓住了“先天优势”,其中微医云连接了全国30个省份的2400多家重点医院、29万医生、7300多组专家团队和1.7亿实名注册用户,以及100多家医联体和1.8万家基层医疗服务网点。诚如前面所说,智能医疗之争在本质上还是数据之争,微医等在场景落地上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国医疗企业突围的胜算。

结语

中国医疗体系的智能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最初连接人与信息的医疗服务,到连接人与医生、人与医疗机构的咨询、诊疗,再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利好的一面是,资本市场的青睐,加之中国医疗市场的旺盛需求,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同时,微医等玩家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加速场景落地,满足市场需求,才是弯道超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