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中的种族歧视?

前段时间,欧洲闹得沸沸扬扬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事件”中,先是德国卫生部门宣布西班牙的“毒”黄瓜为罪魁祸首,之后其民间科研机构和学者又将矛头指向了西班牙的西红柿、生菜,甚至蛞蝓。之后虽然证实毒菌真正的源头是德国境内一家农场生产的“毒”豆芽,但该农场为了推卸责任,竟然称病菌是由从中国进口的红豆导致。这些人为什么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坏事栽赃到某些特定的国家呢?

“优越者”的替罪羊

在欧洲历史上,西班牙被它的西欧邻居们当成灾祸的替罪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班牙就曾被当做“西班牙流感”(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约10亿人感染,2500万到4000万人死亡,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的肇始国而备受责难。虽然事后证明,“西班牙流感”其实源于大西洋对岸的美国,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疫病却并没有被更名为“美国流感”,而是被永远地“栽赃”给了西班牙。这不是西班牙第一次被“栽赃”,16世纪传入欧洲的梅毒等疾病,原本是从美洲传过去的,却被西欧各国称为“西班牙病”。

西班牙之所以时不时成为替罪羊,同其经济落后是密不可分的。西班牙在14~15世纪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同葡萄牙走在了最前列,并在16世纪成为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美洲殖民地的金银源源不断地运往西班牙,西班牙人特别是权贵阶层也成为了全欧洲最富有的财主,他们强大的购买力使西班牙成为欧洲各国最受欢迎的主顾。那时候,欧洲也曾爆发过大规模的流感和鼠疫,但没有哪个国家敢于将罪名扣到西班牙人头上。事实上,梅毒传入欧洲后,最早是被西班牙人称为“高卢病”的,当时的英国、意大利等国也因为西班牙的强大而认同了这一称谓,甚至在专门的医学著作中都以“高卢病”指代梅毒。

而到了17世纪,西班牙由于不敌英国的挑战而一蹶不振,在后来的工业革命和欧洲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始终落后于其他国家,甚至连比利时、荷兰这样的小国都不如,因此逐渐遭到西欧邻居们的歧视,梅毒也从“高卢病”变成了“西班牙病”。

同西班牙一样因为落后而遭受邻国歧视的国家还有很多,仍以梅毒为例,过去俄国人称之为“波兰病”,波斯人称之为“土耳其病”,而东亚的日本则称其为“支那(对中国的蔑称)病”。这些嫁祸栽赃的称谓并不能说明这些疾病的真正发源地,事实上,那些污蔑邻国的国家也并不在乎疾病的发源地真正在哪里,它们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在表明自身民族“优越性”的同时,又给自己敌视的邻国强加了某种道德上的罪责,可谓一举两得。

“中国食品威胁论”中的霸权心态

最近几年,“中国制造”席卷全球,伴随而来的是西方媒体对“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安全肆意贬低,尤其是经常借助某些事件渲染中国食品的安全问题,好像中国食品就是“有毒食品”的代名词。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中国相关的安全标准和监控体制相比许多西方国家而言,的确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任何国家食品安全机制的建立、健全都需要一个过程,20世纪初的美国食品业同样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黑幕重重,连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都曾因看到揭露食品行业黑幕的报道,而恶心地将吃了一半的香肠扔出窗外。而且,近几十年来,英国有疯牛病、口蹄疫,法国有李斯特杆菌,德国有这次的“毒”豆芽,这些发达国家至今也同样无法避免自身食品安全事故的出现。

但西方为什么总是热衷于把中国渲染成一个“食品有毒”大国呢?这就是西方高高在上的文明优越感在作祟。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可谓多灾多难,并因此长期落后、贫穷,这就使一些发达国家一直对中国带有一种偏见,认为只要是中国人制造的东西就一定是低劣的、不值得信任的,因此它们总是对“中国制造”另眼看待。食品安全问题就是这种歧视心态的一个缩影。

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爆发的美国“毒”狗粮事件中,肇事者本来是一家加拿大的宠物食品公司,但最终被列入黑名单的却是几家为该公司提供原材料麦麸的中国公司,因为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宣称在麦麸中发现的三聚氰胺是罪魁祸首。但实际上,狗粮中包括鸡肉、鱼肉、葵花籽油、软骨粉等几十种原料和十几种添加剂,其中麦麸所占分量极小,而这几家背上黑锅的中国公司所提供的麦麸,又只占那个宠物食品公司整个麦麸供应量很小的一部分。

“毒”狗粮事件发生后,美国一些媒体不遗余力地借题发挥,一度将整个“中国制造”大肆渲染为低劣、廉价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这其实是美国自以为优越、骨子里看不起中国人的霸权心态在作祟。

饮食文化不同导致的歧视

此外,西方国家苛责中国食品不符合其安全标准,不少时候是由中西相关标准的差异造成的,而并非中国的食品本身质地低劣。例如从饮食习惯上看,西方人喜欢喝生水、鲜奶,吃生的蔬菜,肉类也喜欢吃三分熟,而中国人很少吃生食和半生不熟的食品,喝开水而不喝生水,因此按照西方人的饮食习惯,食品安全的标准自然要高出许多。

更何况,中国食品的安全问题恰恰是因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而出现的。举个例子,中国人自古爱吃油炸食品,而且吃了上千年也没发现有什么问题,油香四溢的油饼、油条、馓子早已成为了中华饮食的特色符号。但如今,它们却变成了“垃圾食品”,成为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难道是中国人吃了这么久却一直没有发现吗?

中国古人油炸食品所用的是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植物油,非常安全。而现代工业生产的植物油中大都存在“反式脂肪”,这是把植物油做氢化处理变成固态油时形成的一种脂肪,目的是为了节约成本,便于运输和保存,但却改变了我们身体里正常的新陈代谢,增加了人体内的胆固醇,使人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再者,为了防腐和让颜色好看,食用油中还会加入致癌的亚硝酸盐;为了使油炸食物松脆的口感,还会加入含有硫酸铝钾或硫酸铝铵的膨松剂,同样危害健康。

可见,以油炸食品为代表的中国食品的集体“堕落”并非中国人自愿使然,而主要是拜西方工业化所赐——在西方凭借工业化造就的强势侵入中国后,中国原本的自然经济体系被摧毁,只能被动地融入这种国际化、工业化的生产和经营体系。因此而出现的种种问题,最终又成为中国食品“不安全”的种种罪状。这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很不公平的。

在全球分工合作的时代背景下,食品从加工、分装、运输、储藏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经常会涉及许多国家,食品安全问题本身就是个国际问题。发达国家一味地居高临下指责发展中国家的食品问题,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依靠各国在安全标准制定和卫生监控等领域的通力合作,才能妥善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