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的恐慌
2011年1月22日,德国柏林,超过1万人加入游行队伍,抗议转基因种子的使用。在“食品安全”的大旗下,本来互不相干的农民、消费者、环保人士等各色人等,携手掀起了反对转基因的新高潮,而且一浪接着一浪。
2011年6月,反转基因的激进分子直接破坏了位于澳大利亚的一处转基因小麦试验田。这一行动在欧洲得到了呼应,7月9日,在德国,6名头戴面具的袭击者制服了看守转基因试验田的保安人员,随后摧毁了种植转基因小麦和土豆的两块试验田。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问世,一方面,转基因作物因为具备了抗病毒、抗虫、抗除草剂等不同的优良性能,减少了病虫害损失,从而有利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它不但挤占了传统技术的市场,还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普遍担忧,屡屡成为公众的关注热点。
1994年1月,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科研人员尝试了将巴西坚果中的一个基因转入大豆中,改善了大豆中的氨基酸成分。但是研究人员发现,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同样会对这种大豆过敏——巴西坚果中的过敏原被传到了转基因大豆上。此事成为人们质疑转基因安全的一个重要依据。
1998年秋天,英国科学家阿帕得?普斯泰说,他在实验中用一种转基因马铃薯喂食大鼠,随后,大鼠“体重和器官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此言一出,即引起国际轰动,在绿色和平等民间环保组织的推动下,把这种土豆说成是“杀手”,并策划了破坏转基因作物试验地等行动,焚毁了印度大的两块试验田,甚至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非转基因试验材料也遭破坏,以致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无法答辩。
2010年4月16日,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报道,由俄罗斯全国基因安全协会和生态与环境问题研究所联合进行的试验证明,转基因生物对哺乳动物是有害的,用转基因大豆喂养的仓鼠第二代成长和性成熟缓慢,第三代失去生育能力。俄罗斯之声还称“俄罗斯科学家的结果与法国、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结果一致。当科学家证明转基因玉米是有害的,法国立即禁止了其生产和销售。”此消息被国际大通讯社转发后,引发了人们的恐慌。
转基因概况
生产转基因生物的基本原理是向生物体内的染色体添加新的基因物质。1982年,科学家培育出了第一只转基因小鼠。他们将携带有大鼠的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到小鼠胚胎细胞中,得到了转基因小鼠,这种小鼠的身体变得巨大。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成功培植,随后,“转基因”一词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问世,1993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晚熟西红柿正式投放美国市场,这种西红柿耐存储的特性很快赢得了商家的青睐。此后,抗虫棉花和玉米、抗除草剂大豆和油菜等10余种转基因植物获准商品化生产并上市销售。
20年来,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转基因作物种类急剧增加。1996年,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仅为170万公顷,此后,转基因作物面积一直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全世界已经有25个国家批准转基因作物的大田种植,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为1.34亿公顷。被商品化的主要转基因作物有大豆、棉花、油菜、玉米四类,主要用于生产动物饲料、炼制植物油、制药等。其中大豆已被广泛用于食品生产。其他转基因作物还包括烟草、番木瓜、土豆、西红柿、亚麻、向日葵、香蕉等。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供食用的转基因动物品种批准上市。
一场场虚惊
但科学家很快发现,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的这篇报道根本就没有事实依据,俄罗斯生态与环境问题研究所从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研究简报,法国政府也从没有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销售下禁令。
多年来,类似的事件不断触发人们敏感的神经,质疑转基因的声浪从未停歇过,随着转基因作物在全球的普及,人们质疑的声浪反而在加大。但如果仔细考查,这些质疑要么是夸大其词、要么是以讹传讹,甚至事实本身就是胡编乱造的。
上述英国科学家普斯泰在1998年的实验,也很快就遭到了权威机构的质疑。英国皇家学会组织专家对该实验展开同行评审,评审报告指出了普斯泰的实验存在诸多失误和缺陷,实验设计不科学,过程错误百出,结果也无法重复,因此实验结果和相应的结论根本不可信。不久之后,普斯泰本人就此不负责任的说法表示了道歉。
而在“巴西坚果事件”中,先锋种子公司发现问题后,立即终止了这项研究计划,恰恰说明科学对转基因技术体系具有自我检查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能有效地防止转基因食品成为过敏原。事实上,巴西坚果被认为是人类天然的食物,它本身就含有这种过敏原,因此,天然食物也并非对所有人都是安全的。
有关转基因的虚假新闻在中国也时有发生。2010年2月,一篇题为《广西抽检男生一半精液异常,传言与转基因玉米有关》的帖子在网络上传播甚广,引发了不少公众对转基因产品的恐慌。帖子作者把“广西已经和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从2001年至今推广了上千万亩‘迪卡’系列玉米”的报道和一篇“广西在校大学男生性健康,过半抽检男生精液不合格”的报道联系在一起,直接推导出转基因玉米导致男生精液不合格的结论,文章称:“迄今为止,世界所有国家传来的有关转基因食品的负面消息,全都是小白鼠食用后的不良反应,唯独中国传来的是大学生精液质量异常的报告。”
但事实上,“迪卡”系列玉米种子是孟山都公司研发的传统常规杂交玉米,根本不是转基因作物品种;而广西大学生精液异常与转基因根本没有任何关系,而是环境污染、食品中大量使用添加剂、长时间上网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的。
转基因并不可怕
社会上如此担忧转基因的食品安全问题,那么,转基因作物究竟安不安全呢?转基因反对者坚信转基因食品含有有害人体的成分。其中包括:转入的外源基因(即外来的基因)及其制造的蛋白质可能对人体有害;而且外源基因可能和作物本身的基因相互作用,制造出对人体有害的其他物质;这种有害性可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人类十几年的食用历史不足以证明其无害,等等。
但这些担忧并没有科学根据。转入的外源基因是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而所有的DNA分子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构型,也就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转基因的DNA并不比其他的DNA更对人体有害。科学家在转基因的实验过程中,如果发现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的蛋白质,可以立刻停止实验,1996年“巴西坚果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且,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使转入的基因制造的蛋白质不出现在作物的食用部位中。如目前中国正在研发第三代转基因抗虫水稻的抗虫基因只在茎叶中发挥作用,在种子的胚乳(也即大米)中几乎不发挥作用,不制造抗虫蛋白,也就规避了抗虫蛋白对人体可能存在的危害。
而最关键的是,反对者对转基因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指责理由,同样可以用来指责传统的种子改良技术培育出的品种。由于生物的遗传特性是由基因组决定的,因此,凡是从遗传上改变了特性的生物,其基因组一定发生了改变,也即其中一定有某个(或某些)基因发生了改变。传统种子改良技术(如人工选择、杂交等)既然能从遗传上改变生物的特性,那其实也就改变了生物的基因。
例如杂交育种同样会把野生生物的未知基因带入作物品种中,产生具有危害的食品成分,但杂交的作物品种却并未像转基因作物品种那样经受严格的检验,人们对此也并不恐慌。即使是动物之间,也有某些杂交出来的品种,人们吃了几千年也没有问题。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马与驴交配出来的骡子,在中国一些地方,人们甚至把骡肉当做补气血、益脏腑的营养补品。
至于有人认为转基因的危害性可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人类十几年的食用历史不足以证明其无害,“现在没危害,不代表将来没危害”,这样的假设毫无意义,用这种理由实际上可以指责一切通过技术改良的食品。
还有些转基因反对者认为,大量种植转基因作物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生态灾难。比如说,转基因作物有可能通过杂交等方式把转入的基因再转给其他植物,如果转给杂草,就会造成“超级杂草”的出现;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有可能污染该种作物的野生近缘种,导致野生遗传资源的损失;等等。从理论上来说,这些问题确实难以避免,但只要在实际操作中谨慎小心,我们就不必过于担忧,更何况,大自然的生态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亿万年来不知变过多少次,人类活动加速大自然生态的变化更是难以避免的事。
转基因作物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病虫害、杂草之类困扰了人类农业近万年的问题,但它的确具有传统作物品种不具有的很多优势,代表了农作物育种在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并不是一种理想,而是现实。
因为未知,所以害怕
既然转基因作物从科学上来说是安全的、有保障的,但为什么几十年来人们对转基因的担忧非但没有减弱、甚至有所加强呢?几千年来,人类不断尝试新的食物、不断对食物进行改良,从来也没有引发普遍的担忧,而比转基因更早的杂交作物也没有引起人们的恐慌,为什么轮到了转基因,人们的担忧就变得如此强烈和夸张呢?
这里的关键是,转基因是一项全新的生物技术,对于绝大多数民众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如果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可以随意转换生物体内的基因,人类面临的风险常常是不可知的。这就使得他们在内心深处不知所措,因为人类对陌生和外来的恐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因此,几乎所有的新技术革命都使习惯了传统生活的人们感到担忧和恐惧。当年中国刚刚引进火车时,慈禧太后听到火车头的尖声鸣笛,看着它冒出长长的黑烟,不由得胆颤心惊,下令不得用蒸汽车头拉载火车,必须以驴马甚至人力拖载。
而令人无奈的是,到了20世纪末期,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在生物技术领域,转基因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科学家已经可以制造基因,并能制造出简单的细菌了。在未来,当科学家制造出来的异形生命来到我们人类中间时,我们的恐惧大概会无以复加,那时还会想起曾经对转基因的担忧吗?
令人恐惧的技术发展远不止基因技术一项。纳米技术也是20世纪末开始发展的一项全新的技术,应用纳米技术,就能够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新的物质形态。在一些科幻电影里,这些具有超常能力的新型物质和快就挣脱人类的掌控,反过来大规模摧毁人类和地球,成为人类甩不脱的梦魇。
纳米技术制造出来的粒子体积极其微小,它们能在人体的各处畅游,甚至出入细胞,在人体的微观世界里完成特殊使命。例如:修复畸变的基因、扼杀刚刚萌芽的癌细胞、捕捉侵入人体的细菌和病毒,等等。
但是,这些美好的技术还没来得及应用,人们的担忧已经非常普遍和强烈了,那些微小的机器人可穿透细胞膜,将异物带入细胞内部,对人体脑组织、免疫与生殖系统等方面造成危害。当然这远不是最可怕的。纳米技术的高度发展使自我复制的纳米机器成为可能,这些“流氓”机器将极有可能脱离人类的控制,像瘟疫一样扩散,甚至在几天之内使整块大陆陷于瘫痪。
所有这些未知的风险,看不见摸不着,却极易激发人们的想象,引发公众的莫名恐惧。2007年,有研究者专门调查了公众对纳米技术的认识,调查显示,虽然81%的人对纳米技术几乎一无所知,但却有89%的人能振振有词的判断出其中有多大风险——他们总是在担心他们自己都没弄明白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