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不赚钱”的心理因素浅析

从去年5月初到12月下旬,我从一个“新手”成功转型为了一个“经历过股灾的新手”。痛定思痛清仓离场之余,我不禁对我炒股中的一些行为产生了兴趣,不知道拿出来聊聊会不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呢?

(虽然涉及一些基本的炒股术语,但这不是炒股教程!这不是炒股教程!这不是炒股教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一,关于选股。

选股我经历了两种心态,或许这也是大部分和我一样亏钱的人所共有的。第一种是人云亦云,服从集体,也就是“从众心理”作祟。我会寻求所谓“炒股群”,或者在亲朋好友中建立战略同盟,有“高手”指点更好,一有人说买XX股我就迅速跟进,完全不仔细看(当然这一阶段也没有足够的知识让我看得懂)。第二种是自我膨胀,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以及“高手”的指点之后,一知半解的我自以为已经摸清了股市的路数,开始用自己的标准去选股,讲出来的东西也是一套一套的,甚至开始在比我更新的新手面前扮演“高手”,带人装X带人飞。

这两种心态的弊端在于,盲目从众会让你的警惕性被麻痹(就是死也还有这么多人陪着呢),丧失对自己实际风险承受能力的判断;而自我膨胀则会让你误判买入和卖出的时机,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充当高手还有道德风险)。

二,关于仓位。

所谓仓位,就是你所买的股票金额占你可支配金额的比重。作为新手,我总是喜欢满仓(也就是能买多少买多少)。这样的弊端其实事后来看显而易见,不仅会放大正常波动带来的心理影响,导致不必要的操作,而且不利于风险控制。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最主要是因为贪婪。我只看到满仓涨停时可能带来的收益,而忽略了满仓跌停时可能遭受的损失,所以自然就会遵循“收益最大化”的规则来决定仓位。。

三,关于上涨时的买入和卖出。

当股市上涨时,如果我的手里没股票,我很难忍住不买(万一现在不买,等会涨停了怎么办);如果我手里的股票在涨,而且是冲高之后有一点回落,我就会有很强烈的冲动卖了它(万一等下跌了就不值这么多钱了)。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此时我面对的是未知的风险,这种风险引发了我强烈的焦虑情绪。买入之后,由于“t+1”的交易机制,今天就不能再进行操作了,这就等于今天的风险只能等到下个交易日再应对,那么焦虑自然也被推到了下个交易日;卖出之后,当前的收益“落袋为安”,风险和对应的焦虑转为是否要买入,那么根据前一点的分析可知,我几乎是必然会再次买入这只或是新的一只股票,以求风险和焦虑的延后面对。

这又有什么弊端呢?首先,在牛市,这样的心态和操作方式很容易错过上涨,漏掉本来稳稳当当的收益;而在下跌时,由于在这样的心态下很难做到空仓观望,所以总是能结结实实地吃到不必要的亏损(以为是抄底,结果收获一个跌停外加大幅低开)。

四,关于下跌时的止损和止盈。

其实我本来还是赚了不少的,但由于股灾来临时不舍得收益缩水,结果没有及时清仓,反而大幅倒亏——这个大家应该深有体会。那么为什么为什么下跌时及时止损和止盈这么困难呢?

一方面是侥幸心理作怪。股市“赚大钱”的可能性以及一个个一夜暴富的例子(其实现在想来这都是极少数,就跟彩票中奖的例子会让人心怀侥幸一样)鼓舞着我,让我觉得跌了这么多,一定很快就会涨了。结果从五千多点一直等到了三千多点,收益蒸发不说还倒亏一半本金,无奈之下只得割肉离场。

另一方面是对“丧失”的排斥。有一个实验或许能说明这一点:纽约有位叫夏皮诺的心理医生,他请了一批人做了两个实验,实验一提供两种选择:第一,75%的概率得到1000美元,但有25%的概率什么都得不到;第二,100%得到700美元。虽然一再向参加实验者解释,从概率预期上来说,第一选择能得到750美元,可结果还是有80%的人选择了第二选择。大多数人宁愿少些,也要确定的利润。实验二同样提供两种选择:第一,75%的概率付出1000美元,但有25%的概率什么都不付;第二,100%付出700美元。结果尽管同样反复解释第一种选择从概率预期上看会多失去50美元,但是为了搏25%什么都不付的机会,75%的人仍然选择了第一选择。炒股时也是如此,尽管在下跌势头中有较大概率会损失更多,但我仍然会想要去搏一搏那小概率的盈利或是回本机会,因为我不愿意面对确定的亏损,也就是“丧失”。

不知道看完这些,各位是否知道自己炒股亏钱的原因了呢?当然,最后我必须要强调,知道为什么亏钱不等于知道该怎么赚钱,在股市里最吃亏的永远是散户。千万不要做出超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决策哦!


(文/壹点灵心理咨询师  林丛;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