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份的一天傍晚,汉口王家巷码头发生令人惊讶的一幕:一位父亲责怪女儿工作不认真,一气之下将女儿推入江中。女儿慌忙爬起,竟被父亲再次推入江中。父亲称,女儿时常无故旷工,单位领导多次反映到家里,“为了这个,给她下过跪也没用。”
长江救援志愿队王家巷支队多名队员围成一圈一番护卫、劝说,父亲这才情绪缓和,带着女儿离开江边。
父亲这个行为背后包含着对女儿的疼爱、期待,还有无奈,既包括含父女之间由沟通交流不当所引起的关系紧张问题,也包括女儿自己不认真工作背后的原因。
一、父母如何处理自身的愤怒情绪?
在我们自己的童年时代,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愤怒情绪。我们受到的教育让我们对自己的愤怒感到内疚,在表达愤怒时有一种罪恶感。我们相信愤怒是不好的,愤怒并不只是不好的行为,它还是一种重罪。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时,我们努力忍耐,事实上,忍得太久,迟早我们必然会爆发出来。我们担心自己的怒气会伤害孩子,所以我们忍着,就像一个潜泳者屏住呼吸一样。但是在这两种情况下,忍耐力都是相当有限的。
愤怒,就像普通的感冒一样,是种周期性复发的麻烦。我们可能不喜欢它,但是我们无法忽略它。我们可能很了解它,但是无法阻止它的发生。愤怒发生后的后果和情形都是可以预见的,但是它看上去总是那么突然,意想不到。而且,尽管发怒的时间可能持续的不长,但在当时看来彷佛会没完没了似的。
当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们对孩子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哪怕是在打击敌人时都会犹豫一下。我们大喊大叫、辱骂、抨击。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会感到内疚,我们郑重地决定,以后绝不重复这样的行为了。但是,愤怒会无可避免地再次来袭,破坏了我们良好的愿望。我们再一次猛烈攻击那些我们为了其幸福愿意献出生命和财富的人。
而试图不再生气的决心不但没用,甚至更糟糕。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火上加油。愤怒就像飓风,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不得不承认,而且还要准备好。安宁的家庭,就像希望中的和平的世界,并不是依靠人性中突然的善的改变,而是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可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
精神上健康的父母并不是圣人,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愤怒,并且重视它,他们把愤怒当成一种信息资源,是他们关心孩子的表示。他们的言语和他们的心情一致,他们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
1、发怒的三个步骤
在平静时期,让自己做好应付紧张时刻的准备,应该承认下面的事实:
1、我们接受这个事实:在跟孩子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发脾气。
2、我们有权生气,而不必感到内疚或者羞愧。
3、除了安全考虑,我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觉。只要我们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者性格,我们可以表达我们的愤怒。
2、如何处理愤怒情绪
第一步:是给它们明确的定义。这可以提醒相关的人改正或者采取预防措施。这样做的第一步是使用人称代词“我”:“我觉得讨厌。”“我觉得被激怒了。”
第二步:表达时加强愤怒的强度:
“我生气了。”
“我很生气。”
“我非常非常生气。”
“我气极了。”
有时,仅仅表达出我们的感受(不用解释原因)就能让孩子停止不端行为。
第三步:解释我们生气的原因,说出我们内心的想法,以及我们希望的行为。
“当我看到鞋子、袜子、衬衫、运动衫扔到满地都是时,我很生气,生气极了。我真想打开窗户,把这一摊乱七八糟的东西扔到大街上去。”
“看到你打你的弟弟,我很生气,心里面像有团火在烧,我绝不允许你再伤害他。”
“看到你们所有的人一吃完晚饭就冲出去看电视,把那些脏兮兮的盘子,油腻腻的锅留给我时,我非常愤慨!气得我简直七窍冒烟!我真想把所有的盘子砸到电视上去!”
“我叫你吃晚饭,而你却不来,我很生气,非常生气,我对自己说:‘我煮了一餐好吃的,希望获得赞赏和感激,而不是失望!’”
这个方法可以帮助父母释放怒气,而不致引起伤害。而且,它甚至可以是一堂重要的课,教会孩子如何安全地表达愤怒。孩子可能会明白他自己的愤怒也不是什么大的灾难,可以释放出来,而不会伤害任何人。这堂课不仅仅需要父母把怒火表达出来,还需要父母向孩子指出情感表达的可接受的方式,要向他们说明表达愤怒应该采取的安全、可理解的方法。
二、如何正确管理情绪
情绪管理能力,是指一个人觉察和表达自己情绪、感受、识别他人情绪,并依据某一目标,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和能力。作为父母,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不仅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亲子沟通的保证,更是父母主宰自己人生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1、左右我们情绪的,究竟是孩子的行为,还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看法和评价,甚至仅仅是我们当时的心情?
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要明白情绪的来源。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坏情绪归咎于年幼的孩子,可如果真是因为孩子的行为左右我们的情绪,那么为什么你面对同一种行为,却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孩子很顽皮、淘气,心情好时你会觉得是活泼可爱,但心情不好时却觉得烦人、讨厌,有没有?而不同的父母对孩子的同一种行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你认为听话是好孩子,所以不听话你就会生气,而我认为独立思考才是好孩子的必备品质,听话不是,所以孩子质疑我时,我不仅不生气,还会欣喜孩子的成长和独立。
真正左右我们情绪的,其实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认知、看法和评价,有时甚至仅仅是我们的心情。
想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父母首先要做自己的情绪主人。当我们懂得了每个人都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就不会再用“你真让我生气”,“你真让我失望”之类的话批评孩子,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孩子,别看你只有3岁,但你要对30的妈妈情绪负责。”一个真正能负起自己负责的父母,会把自己当成情绪的主词:“我觉得很生气”,“我有些失望”。
2、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不是否定和压制自己的情绪,而是寻找适合自己又不伤害孩子的缓解方式。
对情绪管理,从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情绪开始。情绪本身没有对错,有对错的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所以说,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不是压制或否定自己的情绪,那样不仅无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积压的情绪,还会以极端的方式释放,对家人也是一种灾难。
所以,无论我们产生了何种情绪,正面的或负面的,都选择去正视、关注和体验它,从中了解自己的思想和问题,把能量用于寻找到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上,而不是消耗在否定、压抑中。
接纳自己的情绪后,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适合自己,而又不伤害孩子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不把孩子作为发泄自己情绪的工具的表达方式。那么,父母都有哪些情绪释放和表达方式呢?只要确保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的大原则,如何表达是我们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比如:学着拥抱情绪,想哭的时候就让自己哭会儿;找朋友倾诉;运动、阅读、唱歌、画画等等。近来我也常会看到一些父母发微博上@王人平,说要赶紧看看我的微博,否则就要打孩子了。如果看我的微博能成为做父母的一种不伤害自己和孩子的情绪缓解方式,那我也是很高兴的,能成为您的免费“降火药”。
3、当父母可以接纳和调整自己的情绪之后,不要忘记关注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且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们常常看到两三岁的孩子所谓的“打人”“咬人”“抓人”等有一定攻击性的行为,以及哭闹、满地打滚等让父母恼火的表现。这些都只是孩子缺乏情绪、情感的表达能力和方式的表现。这个时候,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
就像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一样,对待孩子的任何情绪,我们也都要给予无条件接纳。情绪是人内在的体验和主观感受,是自然产生的感觉,没有对错之分。对孩子情绪的接纳,是对他作为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尊重,是把孩子当人的基本体现。同时,情绪也是一种能量,一旦涌现便不会凭空消失,需要有效疏解的管道。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反应时,父母要多一份同理心,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去否定、压抑。当孩子感知到父母能理解他的感受,便为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在接纳孩子情绪的基础上,我们要试着帮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例如提示:当孩子或他人表现出某种情绪时,提示孩子“你是不是很生气”,“明明看上去很伤心”。交流:自己有情绪时,和孩子交流自己的感受。演示:准备表达各种情绪的词汇,如生气、恐惧、伤心等,演示或讲解给孩子。游戏:利用角色表演、情景剧等方式,让孩子学会观察他人和表达自己。情绪识别图:把各种情绪用脸谱等方式阐释,教孩子识别各种情绪等等。
4、在对孩子的情绪教育中,父母最需要避免的是无心之错。警惕最不可取的8种方式:
(1)以暴制暴。恐吓、威胁和打骂,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也会导致孩子自我伤害和攻击行为。
(2)当孩子情绪的奴隶。用贿赂、哄劝的方式息事宁人,让孩子学会了“情绪勒索”。(3)好孩子不哭。哭泣不代表懦弱,而是一种心理需求。
(4)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扭曲孩子的自我认知。
(5)流于说教。当情绪主导孩子意识时,讲道理无济于事。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6)回力球效应。孩子闹脾气时,父母无法保持冷静,形成恶性循环。
(7)冷漠无视。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
(8) 归咎他人。为了安抚情绪,把孩子遭遇的各种挫折的原因都归咎于外界环境。
对“转移注意力”和“冷处理”两种方法的特别提醒。转移注意力在特定情况下是适用的,但不要滥用,否则就会给孩子传递一个不当的信息:愤怒、害怕、伤心、失望等负面情绪是不对的。而一个真正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是只有正面情绪的人,而是能感觉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并有能力和它们和平相处的人。冷处理则更是一种被滥用的手段。当孩子的某种行为或情绪不被我们接受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先去关注孩子的感受、需求和行为的原因和动机,接纳并协助孩子觉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理清原因,引导孩子调整认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而对孩子的情绪一味地不闻不问,不理不睬,不是冷处理,而是冷暴力。
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自我管理,而不是对孩子的约束和惩罚。自我管理,从管有能力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开始。既然已为人父母,我们有责任用更成熟、理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关注孩子的感受。因为我们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weishangxi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