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岳飞是被“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的,那么后来谁为他平反的呢?其实为岳飞翻案的首先是从宋孝宗开始的,他追复岳飞原官,于1179年又加谥号武穆。不过,虽然孝宗将秦桧批判得几乎一无是处,但是并没有更改秦桧的爵位申王和谥号忠献。这样一来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平反。
直到1204年,宁宗、韩侂胄才追封岳飞为鄂王,还削去秦桧的王爵,并把谥号改为缪丑,即荒谬、丑恶之意。一时间,朝廷内外与民间无比拍手称快。
宋金战争场景
但是,韩侂胄这样做并没有给他带来声誉,反而落得个比秦桧还惨的下场:被暗杀下葬后,又被人撬开棺材将头颅砍下送给金人,在宋史里还被列在《奸臣传》里。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王夫之在其著作《宋论》卷十三中曾评论宋宁宗:“宋则南渡以后,孝宗欲有为而不克,嗣是日羸日苶,以抵于亡。非其主之狂惑如唐僖、懿比也,唯其当国大臣擅执魁柄者,以奸相倾而还以相嗣,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蹑迹以相剥,繇辨及肤,而未尝有一思效于国者间之也。”
实际上,在宁宗及理宗前期,前韩(侂胄)后史(弥远)相继擅权乱政,相权一度强过皇权,朝政局面江河日下。以至于宋宁宗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杨皇后、史弥远等人杀害韩侂胄。
被韩侂胄重用的抗金派辛弃疾
此后的《宋史韩侂胄传》,基本上都说他从一得势,就权欲熏心,独断专行,十分鄙夷其为人和政声。
如其中的“汝外戚也,何可以言功?”就讥讽他恃拥立宁宗赵扩而好大喜功,极欲弄权;
“时时乘间窃弄威福”,唾骂他背着皇上,私自处理政事;
还揭露他想“立盖世功名以自固”,如此轻率北伐,不仅是不自量力,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以势利蛊士大夫之心”,拉拢起用辛弃疾等名士。
为此,朝廷重臣经常对他进行弹劾,“右正言黄度欲劾胄……。
大理学家朱熹就曾指韩侂胄“奸,……彭龟年请留熹而逐侂胄。”
即使到现在,仍有很多书籍也都用“轻视”的言语来谈论他。
首先是韩侂胄能登上相位并不是靠实力,而是靠父辈的恩荫。
韩侂胄的父亲韩诚娶高宗吴皇后之妹,官至宝宁军承宣使。他就是因父荫入仕,先后担任阁门祗候、宣赞舍人、带御器械等;之后娶吴皇后侄女为妻,一家几代都是皇亲国戚。
1194年(绍熙五年),太上皇孝宗去世,光宗赵惇借有病拒服丧,致丧礼无法展开。时任知枢密院事的赵汝愚联合韩侂胄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强迫光宗禅位给嘉王赵扩,这就是宁宗。
因“定策”之功,韩侂胄以为自己一定会被重用,哪知赵汝愚却说:“吾宗臣也,汝外戚也,何可以言功?”只给韩侂胄一个宜州观察使兼枢密院都承旨之职。
别以为这样就完了,赵汝愚为将韩侂胄排挤出朝,不惜推行朱熹的理学,没想到宁宗对道学不感冒,于是韩侂胄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他支持宁宗对朱熹免职,不久又将赵汝愚罢相,而韩自己则加开府仪同三司,权位重于宰相,把持朝政直至身死,长达十四年之久。
这也就不难理解韩侂胄被儒家学徒们描写成那样的人了。
其次,韩侂胄力图恢复的“开禧北伐”。
实际上,根据相关史料,在韩侂胄当政的十四年里,几乎都为了抗金复国大业。为此,他曾独揽朝纲,将道学斥为伪学,把对抗战前途持怀疑、阻止态度的一伙人定为逆党,无情地打击。
因此,投降派以及其他反对势力无时无刻不想对他进行报复。
不过,当韩侂胃决定北伐抗金时,做了一件让他后悔一生的事,那就是取消了党禁。
实际上,他是想要团结这些人一致对敌,可惜叛徒和内奸一时横行,加上南宋政治上原本就积弊太深,在军事上又犯了轻敌冒进,北伐最终失败。韩侂胄也被政敌秘密杀害。
很多人认为韩侂胄是被史弥远和杨皇后等人“矫诏”枉杀的,不过主谋史弥远未被追责却被重用。
可见,韩侂胄被杀,是满朝文武大臣眼睁睁看着他被“谋害”的。
这样的朝廷在几十年覆灭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仅如此,那些谋杀韩侂胄的“谋臣”为掩饰卑劣的罪行,篡改当时史官的“实录”。到元朝时,脱脱在撰修《宋史》时又不假思索地采用,就这样,韩侂胄被正史定位为“奸臣”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