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复原皮甲过程中,尽可能按照《甲胄复原》一书中提供的数据和方法来制作,但仍出现了一些怪异之处。主要表现在身甲的下半部分:胸部以下的方形甲片,这里姑且称之为裙甲片,按照《甲》里的数据做出来感觉会非常奇怪,下摆会非常大,不得已只好根据个人身材调整尺寸。《甲》一书中没有实际穿着复原甲后的照片展示,所以这方面表现不太明显,但湖北博物馆所展示的复原甲实物因为是披挂在模特身上,的确出现了同样现象。
曾有同好提出,这套甲可能在出土时混入了马甲甲片,于是造成了这种现象。而这种猜测的可能性不大:曾侯乙墓虽同时出土人马两类甲胄,但马甲甲片表面基本都有华丽繁复的花纹。
为何武士甲髹素面漆而马甲有纹饰暂时不得而知,不过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不然笔者复原这套甲还得多花至少一年的功夫……
另外,九连墩楚墓出土皮甲的形制与曾侯乙墓皮甲基本一致(个别部位有简化),复原时应该用了和曾甲一样的方法,也有硕大的裙甲并且更加明显。
这个宽大的裙甲不仅略显怪异,并且非常不利于在车战时穿着,毕竟东周战车在有限空间内要搭载三名乘员,还要给战术动作留余地,而东周战车车舆的宽度只有120-160厘米。(杨英杰《先秦战车形制考述》数据)
其他关于曾侯乙墓皮甲的文献书籍应该也注意到了这点。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一书里,该型皮甲被描绘得相当贴身,还系了一条腰带。
经过一番琢磨,先按下甲裙过大问题不表。笔者认为,虽然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没有,但《中国古代军戎服饰》等书都给这套甲配一条腰带,应该是合理的,理由如下:
1.实用性。加了腰带后,佩剑等武器才能有地方悬挂。与曾侯乙墓皮甲形制基本一致的九连墩皮甲同时出土有皮甲28套和配剑28把,数字吻合,显然是成套陪葬。实际使用的话应该会在皮甲外加腰带来配剑,即东周一直到两汉广泛使用的璏式佩剑法。
2.舒适性。不加腰带,甲的全部重量需要肩膀来承担,笔者这套甲将近5公斤,长时间穿着也会不舒服,如果加一条腰带,腰部能分担相当一部分重量,感觉会好很多。
▲笔者复原的成品
3.《周礼》上说“函人为甲……权其上旅与其下旅,而重若一……”这句话很有意思,甲的上下两部分,为什么一定要做成重量一致?联系上一条理由就很容易理解了:那就是在周代,人们已经意识到把甲的重量由肩部和腰部分开承重,会提高舒适性和灵活性。
4.此外,春秋时期已经开始广泛使用玉石、金属带钩的腰带。曾侯乙甲穿着方式为右侧开,与普通服装的交领右衽类似,说明当时对甲胄的认识还没有把它从一般衣物中剥离出来,在衣服外面加一条腰带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回到裙甲臃肿的问题,个人觉得这很有可能是甲片在编缀方法上还存在问题。因为以《甲》一书的复原方法,这型甲身甲部分全部是大片甲片下压上用绳带编缀,穿着时侧开后又用绳带绑紧侧面,实际形成了一个牢固的筒形结构,不仅裙甲部分显得臃肿,事实上也不能通过系腰带收紧甲片,无法收腰。
在同一型甲胄上,上臂甲可以做得非常灵活但裙甲却没有,个人以为这有点说不过去。
也曾有同好建议笔者在秦兵马俑塑像上找寻参考线索,通过观察发现,兵马俑所反映的秦甲在编缀身甲时,腰部这一圈甲片的上沿,改为上压下的编缀方法,将这一圈甲片放置在最内层,这样处理可能的确和收腰有关。
不过让人困惑的是,从结构上看,秦甲似乎可以做到系腰带,但目前已发掘出来的秦兵马俑中却没有找到直接证据。可能是因为兵马俑甲胄的裙甲部分较曾侯乙墓甲小了不少,腰部以下基本只能护裆,大腿几乎无防护。所以秦兵马俑对曾侯乙墓甲胄的复原能提供的参考价值还是很有限的。
《甲》一书中,关于复原东周皮甲这一章节明确注明为“原载于《考古》1984年第12期,收入本书时略有修改”。彼时秦兵马俑也已被发现有十年之久,如有参考价值,白老先生应该不会不采用。所以,这个裙甲的问题只能等待新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了。例如2011年新发掘的六安战国墓里也有皮甲出土,从新闻图片上可以看到,部分甲片还留有较为清晰的编缀痕迹,且似乎与《甲》一书不尽相同,期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如有同好想亲手做一套东周皮甲,要么依旧做大裙甲纯展示,若是想能穿能打还是建议修改甲片尺寸。至于系不系腰带,都说得过去。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黄昏后,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