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穿越到千年之前的北宋初期,在陵州(今四川省仁寿县)的城门楼上,一位身着官服的老年男子,一手捧纸,一手执笔正在记录着当地的各种情况。这位老者就是陵州知州乐史,而他所记录的内容正是编纂宋代著名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的原始资料。
影宋本太平寰宇记(网络图)
乐史是何许人也?他的故事可要就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了……
后唐长兴元年(930年)抚州(今江西抚州市)崇仁县霍源(今宜黄县黄陂镇)人乐璋终于“喜得贵子”。乐璋本是河南南阳人,五代后梁时在抚州临川任县尉。乐璋的老婆吴氏年逾四十却一直怀不上小孩。两口子只好到宜黄县境内的华山去向神明祈嗣,回来后便“梦异人令吞五色珠而生史”。
乐史,这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文学家,便是在这样的传说中出生的。乐史(930-1007),字子正,北宋宜黄县人。先后任过著作郎、太常博士、水部员外郎及陵州、舒州、商州等地的地方官。
乐史(网络图)
乐史逐渐长大后,据其宗谱记载乃“英姿绝人,博穷经史”。然而,他却是屡试不第。因此,一直是“僻在乡居,将伯少助,乃构书院于县北景云观侧,恒疑业焉”。
直到宋建隆三年(962年),也就是“善属文,工书画”的南唐后主李煜决定开科取士。已经三十多岁的乐史又一次参加了科举考试。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此科共取的5名进士中,乐史名列榜首。也就是说,乐史成为了南唐的状元。但是,当时南唐已经处于奄奄一息、人才凋零的地步,此榜所取之人都是在功名场上经常见的“熟面孔”。因此,世人又讥讽此次科举为“陈橘皮榜”。
当上状元的乐史并没有得到重用,还是凭借镇守临川的齐王李景达的保举才获得一个秘书郎的小官。
开宝八年(975年)宋灭南唐,乐史入宋后被外放为平原县(今山东陵县)主簿。郁郁而不得志恐怕是乐史这一时期最真实的写照。因此,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乐史又以50岁的高龄,现任官的身份参加了进士考试的锁厅试。结果也很有戏剧性,直到五年后的雍熙二年(985年)才“上惜科第不及……复赐乐史进士及第”。赐进士及第也让乐史喜形于色,乃做诗《两度登第志喜》,其中两句为“今日街头看御榜,大能荣耀苦人心。”
此时,乐史已“擢著作佐郎,知陵州”。宋初的几个皇帝皆鼓励大臣们踊跃为朝廷献书、献策。作为降臣的乐史自然也得相应号召,但他仍然比较谨慎仅进献一部自己编纂的《金明池赋》。随后,乐史便被朝廷召为三馆编修。
可以说,这次献书升官极大提升了乐史的创作热情。雍熙三年(986年),乐史又一次把自己编纂的《孝悌录》、《登科记》等6部共计143卷书献给了朝廷。因此,他得以迁著作郎,直史馆(官名)。
能够负责史馆的工作,对于乐史创作《太平寰宇记》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他能够查阅到大量过去从未见过的文献资料,并通过比较发现各种文献资料的不足之处,从而明确自己的创作方向。
同时,乐史很可能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太平寰宇记》的编纂工作。因此,在乐史给赵匡胤的《进书表》中除了大赞其丰功伟业之外,还含蓄的表示“虽奄有中原而未家六合”(指燕云十六州)。而自己“职居馆殿,志在坤舆”,理应写这样一本地理志书,可以使得统治阶层了解“万里山河、四方险阻、攻守利害、沿袭根源”。
赵匡胤(网络图)
然而,乐史“直史馆”也就是在“国家图书馆”的工作并没能维持多久。其后,他便获赐绯鱼袋转太常博士,知舒州(今安徽潜山县),迁水部员外郎。淳化四年(993年)巡抚两浙,赈饥民十五万,迁都官员外郎,知黄州(今湖北黄州市)。也就在这一年,乐史又献《广孝传》、《总仙记》等共计201卷。
咸平元年(998年)迁职方员外郎,知商州(今陕西商县)。
同年,乐史第四次给朝廷进献了《广孝新书》五十卷、《上清文苑》四十卷。而此时,乐史已经是一位将近70岁的老人了。第二年(999年),乐史便因为“年老多疾”而分司西京洛阳(学界对其到洛阳的原因尚有争论)。
到咸平五年(1002年),乐史因为得到召对,宋真宗认为他的知识渊博、见识非凡,于是便嘉奖其著述勤勉,又让他“复授旧职”到史馆工作。然后,“尽取其所着书藏秘府”。乐史一生献书四次,每次史料中都有详细记录,但其中却没有《太平寰宇记》。宋真宗取书则无详细清单,但很显然是带走了《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究竟何时成书,学术界说法甚多、争论颇大。其中一种比较令人信服的观点认为,自从乐史知舒州之后,便长期远离中央而改任地方官员。这对于他收集宋太宗后期行政区划、建制等方面资料无形中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同时,据史料记载乐史在任地方官员期间又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著作问世。而《太平寰宇记》的卷帙浩繁,乐史的时间、精力显然都不甚够用。因此,他应该是在第四次献书朝廷后,回到西京洛阳才有空闲和精力来完成《太平寰宇记》这部旷世之作。
《太平寰宇记》(网络图)
《太平寰宇记》,观其名则可知作者乐史的良苦用心。“太平”既是当时的年号,又是作者对太平盛世的期望;“寰宇”则说明他不仅着眼于国内还惦记着尚未被收复的国土。在其自序中,乐史进一步说明编纂此书是因为以前的几本地理志书“不独编修太简,抑且朝代不同……郡邑割据,更名易地……”
《太平寰宇记》凡两百卷,又目录两卷,共计130余万字。乐史在书中编纂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宋初各地的行政区域、历史沿革、户籍人口、风俗特产、河流山川、古迹传说等等。为后人研究宋初及以前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是一部极富价值的地理总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燕云十六州已经被石敬瑭割让给了契丹,但乐史以“志未尝忘山前后也”,仍然在书中详尽记述了当地的各种情况,表达了时人希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网络图)
宋初为了适应经济、军事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军、监组织。《太平寰宇记》就详细记载了其四十五个军和十八个监的情况。例如广安军与州、府同级,是“乃割渠州之渠江、合州之新明、果州之岳池三县以成之”。
乐史归根结底是一个文人,并且还是一个在文学艺术上造诣颇深的文人。因此,他在编纂《太平寰宇记》一个地方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的时候十分喜欢引用古人的诗句。例如在卷二十七中记载“马嵬故城一名马嵬坡……禁军不发,杀杨妃于此”并且还应用了刘禹锡的《马嵬行》“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乐史开创的这种编纂方法不但提升了全书的文采,也更加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景德四年(1007年)二月,写了一辈子文章的乐史在洛阳去世,享年78岁。乐史死后,因其子乐黄裳、乐黄中、乐黄目、乐黄庭皆进士及第,以子贵而赠兵部侍郎。
《太平寰宇记》流传到清朝编纂《四库全书》的乾隆时期,便已经缺失了第4卷、第113卷至119卷共计八卷。幸亏清末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在日本的枫山官库发现了宋刊《太平寰宇记》残本,并从中补辑到第113卷至118卷(114卷仅半卷)。因此,《太平寰宇记》至今仍然缺失两卷半。
“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乐史一生著述颇多,但《太平寰宇记》无疑是他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著作。它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方志编纂如何兼顾史、地、人、文等诸方面内容提供了范式,其影响直至近代地理学兴起之前。《四库全书》总撰官纪昀等评价该书“采摭繁富,惟取赅博…虽卷帙浩博,而考据特为精核…”是十分贴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