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伴随着业务的扩张,企业不断扩大品牌所代表的品类,以期带动全线产品的销售,但为何有的企业产品做加法,在市场上起到了乘法的效用,消费者很是受用,比如小米电视、盒子、净化器。有的则在产品加法上栽了跟头,甚至适得其反,比如格力手机。
问题在于企业未能搞清楚“认知”和“交易”之间的关系,只看到有形的产品,而没看到购买背后的认知在交易中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因此在延伸产品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品牌引向了一条不归路。
长期来看认知影响交易,认知推动交易,认知促成交易。具体分为四种情况:1、有认知、有交易,这是企业打造的重点,也是源点市场、源点人群所在。2、有认知、无交易,这是企业可以第二关注的重点,事用以激发的增量市场。3、无认知、有交易,看似花团锦簇,实则危机四伏,企业最易犯错的市场就在这里,往往容易掉到KPI的陷阱里,赢了现在输了未来。4、无认知、无交易,短期无法收获的市场,长期在于认知建立。
而交易过程中又要注意到认知那条若隐若现的边界线。当你的品牌辐射力过了认知边界之后,原本有效的延伸就会适得其反。立邦从墙面漆起步,在潜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了“墙面漆”的强势认知,随后立邦逐步进入腻子、防水、瓷砖胶等品类,并将品类升级为“全层涂装体系”,这可能会成为一个陷阱——产品延伸的品牌陷阱。
星巴克在潜在顾客心智中代表的是咖啡,但并不妨碍星巴克销售其他的品类内产品;但星巴克也不必去宣传其他产品。老板品牌聚焦于油烟机品类,但并不意味着老板品牌不能再销售燃气灶和消毒柜。既:在消费者的认知中,油烟机品类与燃气灶、消毒柜等品类具有关联性,但与电饭煲、压力煲等品类则缺乏关联性。“咖啡馆”品类的代表,星巴克销售搭配咖啡的甜点以及茶饮,都符合消费者的认知和预期,但是如果星巴克销售鲜酿啤酒与顾客的认知相冲突。同样好利来代表这蛋糕、好利来月饼也不错。但是,如果好利来出了茶,你会选择吗?好空调、格力造,格力手机你买吗?
消费者认知和市场竞争态势,决定这品牌的延伸边界。要把品牌与企业、品牌与运营分开来看,有些事既做又说、有些事只做不说,基于认知来评估哪些品类具有关联性,谨慎扩展。
如果大家都在延伸、并且延伸过去的品类中没有强势、专家品牌,则可以考虑。这时候大家都在打糊涂账,好比小米的延伸有效,其实就在于小米所延伸的品类大多无专家或强势品牌,尤其是小米带着一顶互联网的大帽子。比如:TCL、康佳、海信是传统的电视品牌,而小米电视则是互联网电视。这在认知上占了很大的便宜。
换句话说:决定立邦“全层涂装”战略成败的关键不只在立邦本身,而在于竞争对手的做法。如果在防水、瓷砖胶等品类上,“雨虹”、“德高”专家品牌能够保持高度的聚焦,而不是向立邦学习,则立邦很难占到长久的便宜。如果“雨虹”、“德高”也跟着立邦一样,则就又是一种情况。当然,具体的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看的是趋势、依据的是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