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地,距离人类首次探寻海底最深处已过去半个世纪了。现在,我们正重新回归最深的海底,尝试揭开它的秘密。
被冷落的深海探险
直到今天,访问过月球表面的人都比到过海洋最深处的人多:1969至1972年间,随着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接连实施,12个地球人得到了在月球表面漫步的机会;而到目前为止,却只有两个人到达了海洋的最深处,他们是美国海军中尉雅克·皮卡德和唐纳德·沃尔什。在1960年1月,他们一起勘探了世界上最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这个海沟位于太平洋关岛附近,深度大约在1万1千米左右。
在那次探测中,皮卡德和沃尔什是驾驶深潜艇“里雅斯特”号下到海沟里去的。潜艇沉下去的时候全靠自重,而上升的时候则靠抛弃艇上成吨的铁球来获取浮力。他们在暗无天日的海沟里晃悠了将近20分钟,一边吃着巧克力棒,一边睁大眼睛注视着窗外黑漆漆的海底世界。他们惊奇地发现,在压力比海平面大1000多倍的地方竟还有生物存活:一只像虾一样的东西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游过——这成了深海中存在生命的首个证据。
此后直到现在的51年间,再也没有人下潜过这么深得海底了。海水下的巨大压力再加上深处的极度深寒——这一切都提醒我们海下勘探绝对是个技术活。当然了,太空探索有冷战军备竞赛在背后推动着,而海洋探测没有受到相似外力的推动。除此之外,公众的投资热情也显现出了很大差异,许多投资人对太空探索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大家好像都愿意将太空探索的接力棒传递下去,而对海洋探索的热情却不那么高涨。
生机勃勃的深海
马里亚纳海沟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全长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都在8000千米以上,最大水深在斐查兹海渊,即地球最深点所在地。这条海沟的形成距今已有6000万年,一般认为欧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因海洋板块岩石密度大,位置低,便俯冲插入大陆板块之下,进入地幔后逐渐熔化而消亡。在发生碰撞的地方会形成海沟,在靠近大陆一侧则常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由于马里亚纳海沟太深,洋流带着海沟里的生物体自由漂流,因此这里的生物进化是相对独立的。150年前,查尔斯·达尔文曾发现类似的隔离效应导致了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独特动物群的形成,比方说,乌龟长得十分巨大,群岛上还生活着不一般的“达尔文鸣禽”——虽然这些雀科鸣禽都是从同一个大陆迁入的种属演变而来,但是每一种都因适应于它的小环境而演变成了新的物种。不过,比起深寒的马里亚纳海沟,岛屿上的生物“隔离效应”算是“温和”得多了:不仅其他的飞禽能够在这里扎营,孢子和花粉也可以在这里自由传播。而马里亚纳海沟里生存着一个完全不同的生物群落。1995年,日本一艘无人潜艇在这里拍摄的照片上,有些长得像蠕虫的、海参的,还有看起来像虾的生物。这些生物的生存相当艰难:摧毁性的压力、冰冷的温度以及暗无天日的海沟,使它们与其他地球生物截然不同。
这些深海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一种猜测是:海沟刚形成的时候就有生命存在,而后这些生物又渐渐适应环境转化成了新的物种。那么,这里是否真有个迷失的微生物世界存在呢?我们又该如何着手研究呢?
海底不会被科学遗忘
如今,海洋深处再次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全球海洋生物学家正在联手进行一项五大洋探索计划,而马里亚纳海沟则首当其冲成为最重要的探测目标。
找一段结实的缆绳,放个东西当诱饵,然后沉到海沟里,再拽上来进行研究——这方法行么?没那么简单!如果这么做,打捞到海面上只能是生物的尸体,深海中的生物大都会在上升至海面的过程中因压力不平衡而暴毙。所以,科学家需要动用昂贵的器材,比如依赖自动化着陆器,它能够利用水泵、过滤器和诱饵来收集微生物,并能够帮助科学家在原地对它们进行分析。
然而,尽管这类装备令人印象深刻,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海沟里的能见度十分差,越往下越糟糕,甚至在视频探头的帮助下,我们也经常什么都看不清,探头伸到哪里了也难以分辨。在海底悬崖上、在沟坎处还是在火山口附近?
弄清探测地点在哪,这十分重要,因为随着地质和化学环境的变化,生物活性和多样性会有巨大的差异。像马里亚纳海沟这样的俯冲带,常会有地质运动产生的热泉和海底火山,所以小距离尺度上的温度和海水的化学成分就可能有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科学家研究海沟生态系统需要明了的。
在即将展开的探索五大洋的计划中,科学家会用一系列的着陆器来进行探测,这尚属首次。每台着陆器都将配备比如显微镜和DNA测序的功能强大的分析仪,还装上了各类诱饵,以便在海底生物游过的时候吸引和捕捉它们。然后,潜艇计划在海沟底部停留2个小时左右,利用声纳及视频探头对海底进行勘测和地形绘制,并且会对每个着陆器的周围环境进行仔细勘察。另外,艇上质谱仪还会对和生命相关的化学物质,例如氨基酸进行分析,用来揭示探测水域中的生命信息。
充满挑战的“大潜水”
对马里亚纳海沟的勘探即将开始,不过,我们还有一些因素必须先考虑进去。
俯冲带边缘地区总是给科学探测带来额外的麻烦——不知什么时候会爆发的力量令我们心惊胆颤。当边缘处海洋与大陆两个板块有剧烈滑动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海底地震,进而引发毁灭性的海啸,今年3月日本那次巨大的海啸就是这样产生的。科学家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化学反应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板块间产生摩擦,压力和温度就会发生变化,导致岩石的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在能量积聚最多且相对脆弱的地方爆发海震。所以,我们只有对其中的化学过程了如指掌,才能够更安全地、更自如地实施勘测计划。
幸运的是,马里亚纳海沟给我们提供了详细了解地震发生过程的完美环境,这要感谢其斜坡上斑驳的泥火山。虽然泥火山是不喷火的,但却会将下方岩石因运动而产生的细致颗粒以流体的形式喷发出来。因此,在未来的这项海底任务中,潜艇会在海沟不同位置处进行采样来监控底部发生的化学过程。而且,科学家还将利用泥火山的分析结果来对海底活动区进行标识。
这项工作将充满着风险:这个地区本身就是地质比较活跃的地方,即使小的地质活动,泥火山喷射出的物质和热泉也可能会对潜艇造成致命的伤害。不仅如此,大的泥火山坑还可能让潜艇深陷其中从而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
因此,即将实施的海底探测计划仍然是无人探测,这或许这多少有些令人失望,因为载人的深潜艇比无人潜艇有更多的灵活性,也许潜艇中的科学家能够更出色地处理突发的一些情况,也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但是想想这次如此之多的使命,想想可能存在的各种威胁生命的危险,无人探测还是稳妥的选择。毕竟这样的探索是展现科学使命与魅力的地方,而非英雄实现壮举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