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最新发布了中国“偏见”地图,北京是“千古操心人”、陕西是“肉夹馍立法人”、山西是“转行煤老板”……我们多少都有些倾向,总是不自觉地给事物“贴标签”,来展现其在彼此眼中留下的种种印象。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辣么喜欢给别人“贴标签”呢?
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人类发展出了一种基本智能,那就是“模式识别”,我们在万千事物中找出模式,探寻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并赋予其意义,这样就缩短了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贴标签”就是人类模式识别的一种手段,我们通过“贴标签”来实现对人或事物的快速归类,就是人类运用“模式识别”认识世界、进行社会交往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因此贴标签的实质就是分类。现在的我们每天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围,再厉害的脑袋也会面临信息过载的危险,所以大脑就学会了“偷懒”,通过“贴标签”把人和事物分成简单的几个大类,化繁为简,提高了记忆的效率。
那么,“贴标签”对我们有哪些作用呢?
1. 降低认知成本
认知资源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大脑每天处理的信息成千上万,为了更有效率的认识这个世界,大脑必须学会对分类,比如说大脑用“男人和女人”两个标签就把成千上万的人轻松分成了两大类,效率极高,大大降低了认知成本。因此,“贴标签”能让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单化,是社会适应的产物。
2. 提高认知效率
贴标签不仅可以降低认知成本,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我们每天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事物关系,即便是最强大脑也不堪重负,而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让我们把握一个人或者是一件事情的中心特质,这个特质可以是优点、也可以是缺点,只要是能表现这个人或事物最独特的地方就可以,对于我们人生的那些不相关的人、不重要的事,我们做到这点就可以了。对于那些重要的人或事我们再集中力量深入了解,这就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认知效率。
举个例子来说,人们会给清华北大的学生贴上“天才”的标签,那么我们在甄选人才的时候就可以优先从这些人中筛选,即便有可能错,但是确实节省了我们筛选的时间,提高了招聘效率。
3. 快速找到组织,增加身份认同感
人是群居动物,除了做好自己,还需要团队的认同才会感到安全。网络上流传着很多“手机控”“强迫症”“男神”等标签,这些标签中的某些特质可能在大多数的人的心理或性格里面或多或少都存在,通过标签就会让一部分人自动找到自己的队伍,尤其是那些缺乏关注的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身份、组织,真所谓“躺着也中枪”就是这个道理了。
4. 表达情绪,舒缓压力
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贫富差距不断增加,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贴标签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让人们舒缓压力、发泄情绪:“男神”是用来膜拜的,“女神”是用来瞻仰的,“屌丝”是用来自嘲的。每一个标签都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有羡慕、有嫉妒、有无奈,不高兴给别人贴一个“富二代”,高兴了给自己贴一个“屌丝逆袭”,总之,通过贴标签让人表达情绪,缓解压力。
“贴标签”有哪些弊端呢?
1. 过度简化
贴标签确实对我们有很到的好处,但是万事都是过犹不及。很多人过度的相信标签,简单的认为标签就有那么集中,简单粗暴的认为一种标签就一定是这个样子,比如说男人一定就是阳刚的,女人一定就是柔美的。殊不知,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这个主要的标签下,一定也有特例发生。
2. 以偏概全
贴标签将人的注意力聚焦到某一个特质上,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人或事物的认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晕轮效应”,或是叫“光环效应”。很多人会认为开宝马、穿名牌的一定是有钱人,然后给有钱人贴上一大堆莫须有的标签,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力。
怎样预防“贴标签”带来的认知偏差?
其实就是两个字:适度。我们既不能完全按照标签来认识世界,也不能完全摒弃标签。第一,在使用标签时我们要怀有一颗警惕之心,明白标签不是万能的,这样就可以减少我们的认知偏差。第二,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有些事还是需要我们深入了解的,这样我们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因此,我们要摒弃标签,花些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的、全面的了解这个人,然后用心去感受对方。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只要你真心去感知,这个世界就一定会给你一片阳光,一起加油吧!
(作者:孙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自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