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思考:科技分了我们的心?

我今天的工作是完成这篇文章。打开电脑,新建文档,写下标题……之后,转而打开QQ,浏览QQ上未查看的信息和吸引我的新闻;然后拿起手机看看微信上是否有昨晚未看到的留言,朋友圈有没有好玩的更新;淘宝上的宝贝推荐还让我花了几分钟逛了逛淘宝商城……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近1个小时了,我这才开始考虑这篇该完成的文章。然而,写了不到10分钟,注意力就开始转移:想起昨天有人推荐了一首好听的歌,现在听听看,于是戴上耳机,聆听歌曲;“叮铃”,手机响了,是一条新微信;“嘀嘀嘀”,QQ又响了,朋友有事找我聊……

相信被现代数字产品包围的你与我感同身受,注意力分散的频率越来越高,导致应该完成的工作或学习被拖延。在这场注意力被啃食的灾难中,老人们都不能幸免,青少年则更是深受其害。

我们被干扰的工作状态

这一现象始于数字产品图形用户界面的诞生,图形界面采用图像指示各个程序或各种功能,取代了过去纯二维、以文字为基础、行行排列的阅读方式。它构造了一个多感观的世界,同时开启了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动觉。我们可以观看高清晰度或者模拟3D效果的视频,甚至进入沉浸式虚拟现实。我们还可以听到高音质的音频,戴上耳机就如同声音在整个房间环绕。

我们的电子设备时而响铃,时而振动,时而闪光,来抓住我们的注意力。我们还为不同的人或程序设置不同的铃声,悦耳的钢琴曲响起,是女友;低沉的大提琴声,是哥们儿。

各个网络平台和商家也火上浇油,利用眼球经济赚取金钱。几乎每个APP都推送信息,直接跳到手机屏幕上方,微信页面用小红点示意你有未查看信息,电脑右下角总有没完没了的弹出广告……我们的眼球被简单粗暴地牵来拽去。

在工作场所,各种打扰也纷至沓来,邮件提醒、视频会议、客户来电、业务群信息……根据一项调查,办公室里的员工每天其实只花了一半的时间来从事真正的工作任务。

“F”型阅读模式

以前,人们逐行阅读,现在,人们跳行阅读。根据眼球追踪研究,现代人阅读采用“F”型模式,先浏览大标题或第一二行,然后快速在竖直方向上浏览页面左侧,如果有重要信息或者感兴趣的内容,就横向阅读,甚至随机横向阅读。这也难怪,网页上到处是广告、超链接、视频、菜单或滚动条,所以要跳动着阅读主要内容,要不然就被分心而点到其他页面。

以前,人们用完整的词句表达想法,现在,只用简化或片断的字词,甚至字母。微博刚出现时,发表信息的字数被限制在140字以内,人们一开始对这种限制很难接受,但后来居然慢慢培养出言简意赅、长话短说、直击重点的习惯,并且非常适应多任务快速转换的生活节奏。后来,当微博取消这一限制时,很多人反而觉得这会削弱其短小精炼的风格。

人们也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曾经有一条“4秒法则”提示了一个现象,当人们在线购物时,如果页面在4秒之内未载入,购物者就离开这个页面了。而现在,4秒法则似乎被更短的时间所刷新。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从网络服务器上收集了230万条人们点看视频的数据。数据显示,视频缓冲超过2秒,人们就开始放弃观看了,6%的人会在2秒之后点开其他链接;而当视频延时10秒之后,2/3的人就都干别的去了。而现在,人们查看网页或APP时,如果在半秒钟内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跳转至其他页面或平台。

外扰转内扰

在科技和各种信息的包围下,我们的大脑习惯了在各种媒体或信息处理任务之间迅速转换。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给一群志愿者配戴嵌入了摄像头的眼镜,记录他们在任务间转换的速度。其中年轻人每小时转换27次,平均每2分钟转换一次;老年人也不示弱,每小时转换17次,平均每3分钟转换一次。这说明我们丧失了长时间只做一件事的能力,即使没有外界干扰,也无法专注。

在一项针对办公室工作的研究显示,那些工作中的干扰有2/3是自我启动的,无故而频繁地停下手头工作去查看手机、电子邮件或其他社交信息。即使确实因为外界干扰而暂停手头的工作,当打扰的事项结束后,员工还要再花额外的10~15分钟去查看其他的APP、新闻、更新等,才回到眼下的工作上来,思维要与刚才的工作衔接起来也得花上好几十秒。

学生们在学习时,即使被告知这项学习任务非常重要,他们也坚持不过3~5分钟,就要开一次小差;如果学习15分钟,只有9分钟是真正在学习。针对大学生学习的研究发现,三个小时的学习中,他们会听1个多小时的音乐,平均查看手机、网络资讯等约35次。大多数年轻人甚至在睡觉时也让手机保持振动或响铃状态,以免错过深夜的电话。

看来,干扰已经由外转内,形成人们内在的习惯了。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干扰对当代年轻的学生们影响更大,他们对数字信息,尤其是社交信息形成了一种情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查看一下信息,他们就心绪难平,以至于无法继续学下去。这是因为当下的学生们是第一代完全在网络电子设备的浸染中成长起来的,这些科技产品对他们造成的诸多影响会逐渐浮现出来。

重新培养不分心的习惯

是否有办法改变这种状态?为工作或学习任务设置一个严格的截止日,可以减少分心的次数或时间,当人们产生分心的念头时,考虑到超过期限的后果,会对自己多一些控制。安排特定的时间回复信息、邮件,或查看其他资讯,在工作或学习时则关闭手机,如果不妨碍工作,最好断开网络。

然而,由于人们已经形成自我干扰的习惯,归根结底还是要加强自我改变的意识,首先要意识到这种状况的坏处——效率降低,工作或学习质量也因为不专注而下降。每当分心时,努力把自己拽回来,重塑专注的习惯。一旦我们快速完成了工作或学习任务,就用这种成就感时刻鼓励自己,形成良性循环。以我自己为例,由于今天必须截稿,我做到了写本文最后一部分的时候,3~5次把自己从想去查看手机的冲动中拉回来。据说坚持28天可以养成一种新的习惯,不妨一试。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7年第10期杂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