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遭遇
打开汉末地图,荆州三个最基本的战略要地构成一个三角形。襄阳是抗衡北方大军的门户;江陵是控制两湖的中心;而夏口处于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连接吴楚两地,北有大别山,南有幕府山,是东吴政权拒北西进的命脉所在。汉末时的夏口,即现在毗邻武昌的汉口。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八月,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襄阳。而后又占领江陵,获得刘表七八万水军以及大量军需物资。
一心统一天下的曹操,此时想一鼓作气征服东吴。他给孙权送去了劝降书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孙、刘两军迅速结盟。孙权政权中的主战派周瑜更是态度坚决,“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曹操攻占江东,其进攻所向必然经过夏口。而在周瑜看来,“进入夏口”也是“破操”的最基本条件。于是,孙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领黄盖、韩当、吕蒙、凌统、甘宁、周泰、吕范将精锐部队3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
而此时的刘备同样也是驻军夏口。迫于曹军压境,忐忑不安的刘备每日派人去江边探望消息,等待东吴援军到来。
当周瑜水军终于溯江而上时,刘备想请周瑜上岸相会,却被急速行军的周瑜婉拒,只好乘小船去江中问其兵力,周瑜说“三万人”,刘备说“恨少”。周瑜胸有成竹地说,“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
周瑜之所以马不停蹄地赶往上游是有原因的。夏口上游的长江南岸蒲圻境内,有一条重要的路上通道,这是一条南达巴丘,北通夏口南岸,东北直插鄂县、西塞、流沂(今黄石一带),经下雉与柴桑相接的战略要道。
一旦曹军在此一带登陆,则可完全摆脱孙刘联军的水军威胁,运用步兵和骑兵直下孙吴的大本营柴桑。
而要守住这条通道,就必须遏制曹军抢占此段最关键的战略要地——陆口。陆口,也称陆溪口,又名蒲矶口,是陆水流入长江之口,在今天嘉鱼、蒲圻二县交界处。陆口上游3公里处即是赤壁山,而隔江又与乌林相望。
赤壁是江东要塞,一旦有失,则整个江东地区必危。也正因为如此,顺江而下的曹操水军先头部队,和溯江而上的周瑜水军,终于在战略要冲陆口上游3公里处的赤壁矶一带遭遇,史书记载:“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阴历十二月,长江中游盛行北风,周瑜的水师居于上风位置。上风便可扬帆,并借助风力向敌方射箭,或投掷短矛、铁镖等抛射型武器。虽未接舷,便可迫使敌船退避。
曹军数量虽然是东吴水师的数倍,但在江面上遭遇,真正能够面对面格斗厮杀的水军数量受到一定限制。
新编的水军战斗力较弱,军中瘟疫流行。而周瑜率领的东吴水师,在长江大湖上纵横多年,骁勇善战。
两年首战以曹军失利而告终,曹操“引次江北”,而周瑜占据了对他来说性命攸关的长江右岸。
乌林相持
这一仗后,周瑜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占领了陆口,曹军只好在对岸的乌林安营扎寨。
当时的乌林,并非今天这样的平原,而是长江与云梦泽之间的交界线——自然堤。曹军的活动空间,是东南面长江与西北面云梦泽之间狭长地带,主要依靠河滩与自然堤两侧的斜坡驻扎。
对拥有30万人马、多兵种的曹操大军来说,这样的空间无疑过于狭窄了。而曹军中的精锐骑兵,在这样的地带也发挥不了作用。
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分析,这一带长江右岸丘陵山地频临江边,矶头较多。而曹军驻扎的左岸矶头较少,间距大。
左岸今洪湖乌林一带,仅有两座山峦,减去地面高程,相对高度不足50米。而右岸则丘陵星罗棋布,植被浓密,站在蒲圻的赤壁矶上,居高临下,对岸情况一目了然。
但这样的优势并非持久作战的依凭。东吴以水军立国,周瑜率领的3万水师是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劲旅,限制曹军水师沿长江向北运动,虽然有些难度但还是有可能的。而如果曹军的步骑一旦向两翼移动,寻找联军防守薄弱之江段伺机渡江,就难以限制了。
“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黄盖也注意到了这种危险。于周瑜来说,最好能抓住有利战机突然袭击。
火烧曹营
曹操“引次江北”之后,不习惯船上颠簸摇晃的北方步骑便弃舟登陆扎寨。当时的船舰尚未采用铁锚,一般的木船便用棕绳系在岸上,为了防止被西北季风刮离,飘向江中及对岸,曹操下令将停泊岸边的船只首尾连接在一起。
木舰船时期的水师,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战斗方式就是火攻。江东水师一向是惯用火攻的高手。曹军的船舰和营寨之间,是呈带状分布的芦苇丛。
长江中下游的河岸湖泊、芦苇广泛发育,洞庭湖芦苇不仅生长茂盛,而且植株高达5米以上。冬天的芦苇已经枯黄,干燥易燃。
火一旦烧起来,风助火势,从岸边的船舰、芦苇延及岸上的营寨,再烧到云梦泽边的芦苇丛,曹军被夹在中间几无逃身之处。而阴历十二月正是长江中游一带最冷的季节,烈火焚烧之际,士兵若被迫跳入水中,即使不冻死或溺毙,也已失去了战斗力。
火攻有了实施的可能性,周瑜思量的是,如何让火源接近曹军。
为了麻痹曹操,打消其警觉,给火攻船队创造接近曹操的战机,周瑜和黄盖策划了一个计谋:黄盖诈降。接黄盖降书后,骄傲的曹操以为孙刘联盟瓦解在即。
戎马多年的曹操,不可能不知道火攻的危害。他之所以没有防备,是因为火攻首先要考虑的是风向,江汉地区的冬季北风劲吹,而曹操驻扎在赤壁对岸的西北方向。然而,曹操不知道赤壁江上也会“东南风盛”。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三国志通俗演义》写道:建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诸葛亮于是日祭风,三更时分风起,周瑜即令黄盖使小卒驰书报曹操,言“定今夜二更,但看船头插青龙牙旗,即粮船也”。
但实际上,具体是哪一天发生的火烧战,正史均无记载,已不可考。诸葛亮借风更是传说而已。问题是,在当时西北风盛行的冬季,何来如此猛烈东南风?
学者推测,这么大的风当是湖陆风。由于水域和陆地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了水陆之间的温度梯度,进而造成了水陆间气压梯度的存在:白天气流从水域吹向陆地,分别称为海风、湖风和江风;夜间从陆地吹向水域,统称陆风。
冬天时的东南暖湿气流,往往出现在一次寒潮从盛到衰之后,正是在以寒冷为表征的大的天气系统出现衰弱时,陆风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十二月,正好是陆风猛劲的时候。
乌林的西边,即是宽阔的云梦泽,由于其狭长的岛形的地理条件,加上缺少丘陵的平陆地形,当年的陆风风速非常大。“火烈风猛”,烈火燃烧时,热气流上升,又会对地面原来的风速起到增强作用,所以黄盖的火攻致使乌林的曹军“灰飞烟灭”。
周瑜数次进入江汉地区作战,熟悉这一带的天时地利,其麾下的甘宁,在荆州江夏太守黄祖手下供职多年。而且,两军隔江对峙的日子里,风向东南的陆风,应该刮过多次,其规律并非不能掌握。
《水经注》记载,当时长江水受右岸黄盖山逼溜北上,直趋周瑜破曹操处的乌林。上游的舟楫,即使任其漂流,也会自然被水流冲向长江主流所经过的乌林岸边。
交战那天,黄盖亲自率领蒙冲斗舰10艘,装满浇灌了鱼油的柴草和芦苇,用红幕布遮住,船上插着旌旗、龙幡,又调集了部分小船系在后边。快接近曹军船舰时点燃大船,像箭一样扑过去,火猛风烈,浓烟滚滚,烧毁曹军船舰后火焰窜向岸上营寨。
周瑜见火攻得手,率领轻装的精锐部队,在黄盖船队后面擂鼓大进,等待多时的刘备军队也从北岸向乌林前进。
疫病流行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可见,曹军中流行的疾疫,是导致整个作战部队战斗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由于资料的缺乏,疾疫是什么病,研究者往往语焉不详,通常以“水土不服”笼统概括。近几十年来,陆续有学者参与探讨,很多人分析,有可能是血吸虫病,也可能是南方流行的疟疾,也即瘴气。
疫疾对赤壁大战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不得而知,反正曹操直接把失败原因归於疾病,他在战后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曹军在遭到奇袭后,营寨大乱,人马烧死溺死无数。等曹操返回江陵时,30万大军,一大半人马被烧、溺、饿、冻、病死在长江与云梦泽一带。曹军失的元气,多年后才恢复过来。
(作者: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