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对文人就有着一种特别的尊重。而对文人来说,骨气又显得尤为重要。“不为五斗米折腰”正是对文人骨气最贴切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位民国时期非常有骨气的文人,他的名字叫刘文典。
刘文典出生于安徽合肥,早年在安徽公学读书时,因聪明好学,受到老师陈独秀、刘师培的赏识,并于1907年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满怀热血的刘文典多次往返日本和中国,为同盟会的事务来回奔走。期间,他还担任过孙中山的秘书。
1916年,刘文典在北京大学任教,开始研究古文典籍。1923年,他出版了《淮南鸿烈集解》,受到学术界极大重视。后来,又从事《庄子》、《说苑》等书的校勘,写了《三余札记》。这段时间是刘文典在学术上最有成就的时期。
1927年,刘文典担任了省立安徽大学校长。这一时期,发生了一件在整个民国都算是轰动的事件,事件的两个主角是刘文典和蒋介石。
当时,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校长不久。安徽大学学生与隔壁安徽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学生发生了冲突,并打伤了女中师生。后者到省政府(当时在安庆)请愿,恰巧此时蒋介石在安庆视察,于是他就把刘文典叫了过来。
蒋介石看到刘文典就摆出了一副总司令的架势,质问他为什么学生闹事。刘文典也毫不示弱,用生硬地语气回复了蒋介石。两人你来我往,声音越来越高。看着这么一个弱不禁风的文人敢在自己面前如此无礼,蒋介石气不打一处来,斥责道:“教不严,师之惰,学生夜毁女校,破坏北伐秩序,是你这学阀横行,不对你撤职查办,就对不起总统在天之灵。”可这一句正好中了刘文典的下怀,由于刘文典很早就加入了同盟会,按资历要比蒋介石高得多。于是,他轻蔑地回应道:“提起总统,我和他在闹革命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里。学生闹事固然有错,但你小题目做大文章。如果我是学阀,你就是新军阀!”结果,两人一个说对方是学阀,一个说对方是军阀,互相对骂了起来。
最终,“学阀”还是斗不过“军阀”。蒋介石叫来卫兵,把刘文典抓了起来。安徽大学的学生听说校长为了维护他们而被蒋介石逮捕下狱,马上组织了示威游行。北大校长蔡元培也出面力保。没过几天,刘文典被放了出来,但蒋介石还是以“治学不严”的罪名,撤了他安徽大学校长的职务。
1929年,刘文典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任,同时在北大兼课。这一时期,他陆续校勘古籍完成了《庄子补正》、《说苑斛补》等书的校勘编撰。用刘文典自己的话来说,世界上最了解《庄子》的有两人,一个是庄子自己,还有一个就是他刘文典了。
抗战爆发后,刘文典一路南下,来到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恃才傲物的刘文典,非常崇拜另一位国学大师陈寅恪,但却看不起沈从文。他曾说:“沈从文算什么教授!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而沈从文只该拿四块钱!” “沈从文是我的学生。他都要做教授,我岂不是要做太上教授了吗?”一次日军飞机轰炸昆明,警报声中,沈从文与刘文典擦肩而过,刘文典对他说:“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什么用都没有,跟着跑什么啊?”
由于狂放不羁的性格,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和同事们相处的并不愉快。后来,他因嗜好抽大烟,而被西南联大除名。从1943年起,他被聘到云南大学担任文史系教授,一直执教到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末,胡适曾动员他去美国,可刘文典对胡适说:“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我的祖国?”
1956年刘文典被评为一级教授,并推选为全国政协第一、二届委员。不过,两年后,他却开始不断遭到“热血青年”的严厉批判。1958年7月15日,身心俱疲的刘文典突发急症,在昆明逝世,终年69岁。从此,世上已无真狂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