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山寨美国,还要靠海军去搞:二战日本半自动步枪这么悲剧?

半自动步枪作为步枪家族中一个承前启后的角色,无疑在本世纪前中期的步枪家族中占了一席之地。早在1904年,欧美列强就已经发现了能连续发射弹药的步枪的重要性,并积极地投入人力物力以研发半自动步枪。世界上第一支半自动步枪是由墨西将军蒙德拉贡研发的采用6.5毫米口径的M1908式步枪。

▲蒙德拉贡M1908式半自动步枪

日俄战争后,对于紧跟传统欧美列强脚步的东方新兴国家日本来说,半自动步枪的研发工作也被提上日程。1931年,由日本退役陆军军人南部麒次郎创立的著名的南部枪械制造所与日本军方签订合同,开始进行新式轻机枪与半自动步枪的开发工作。

在这个时候,南部公司提出了复数的设计方案,但却因为原材料不达标而被军部否决。与此同时,又有两个方案摆上了军部的案头——分别是陆军东京炮兵工厂与日本特殊钢株式会社联合开发的以瓦斯压操作的6.5毫米口径半自动步枪,这是仿制自美国佩德森半自动步枪的成果;而另一种则是东京瓦斯电气工业仿制的捷克ZH-29半自动步枪。但是,这两种武器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前者最大的问题是美国原产的步枪装弹结构的毛病;后者的缺陷则在于命中精度的问题。更有甚者,萱场制作所还试制过三八式的半自动版本。此外,与传统的栓动步枪相比,日本军方还需考虑造价与产能方面的问题。日本作为新兴的列强,工业力量显然无法与老牌列强相比——光是零件和弹药补给就够军工部门喝一壶了。于是,陆军高层渐渐对半自动步枪的开发失去了热情。终于,解决了大部分难题后,在小仓兵工厂的甲型半自动步枪和日本特殊钢的丙型半自动步枪之间做出抉择之际,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陆军再也没有精力去理睬半自动步枪的开发事宜了。这也决定了在二战中,日本陆军的武器依然以即将落伍的栓动步枪为主。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三八式步枪一直都是日本陆军最主要的单兵武器,日本半自动步枪的开发工作陷入停滞状态。

▲早期日本国产的半自动步枪

1941年,美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在太平洋被美军的凶猛火力痛打一番后,痛定思痛,终于有日本人意识到半自动步枪的重要性——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重启半自动步枪开发工作的人居然不是陆军,而是日本海军。

▲日本陆军第1研究所与小仓兵工厂试制的各种半自动步枪

1943年,在海军将领讨论海军空降部队的火力不足的缺陷时,美军普遍装备的M1加兰德式自动步枪引起了将军们的注意。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海军横须贺工厂以在战场上缴获的M1式半自动步枪为蓝本,开始了日本新一轮半自动武器的研发工作。但海军的军工部门缺少对陆军单兵武器的研发经验,不得不向陆军“取经”,而陆军内部害怕因半自动步枪的普及带来的巨大的弹药消耗数量和可笑的“精神至上主义(即武士道精神)”,拒绝与海军合作。海军无奈,只能命令爱知的军需民间企业为军方开发半自动步枪,而他们带来的产品则是四式半自动步枪。

▲日本四式半自动步枪

日本的四式半自动步枪几乎是美国M1加兰德的“东方兄弟”,这一点从它们的造型上就能轻而易举的发现。四式与M1在结构上大体相同,但是也被日本军工人员加上了一些“日本特色”:例如使用的弹药改成了7.7×58mm的“九九式普通实包”;弹仓也增大到可以容纳10发弹药;瞄准器标尺的设定也舍弃了M1的上下左右的调整方式,而是像传统的日军步枪那样采用了标尺上下调整的方式,但四式也能在枪体后部进行瞄准器的左右调整。

相比M1加兰德的性能参数,四式的枪管比其短了将近400毫米,有效射程射程为1200米,全枪重4.07公斤,同时考虑到本国士兵身材的特点,扳机等处也进行了一些改进。更夸张的是,日本人竟还在四式甲型半自动步枪(即上文所介绍的)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四式乙型自动步枪,这款步枪大体与四式甲型无异,发射的弹药也与甲型相同,只不过乙型采用的是全自动供弹结构,使用20-30发弹匣供弹。但是这款步枪来的太迟,即使是更先进的武器也无力挽回日本军国主义者即将失败的定局,因此,四式乙型自动步枪的开发计划也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凋零了——这款步枪甚至没有留下任何设计图及参数。

等到四式半自动步枪正式被定性生产,已是1945年4月的事了,日本本土陷入美国的狂轰滥炸之中,即使连最基本的生产秩序都无法维持,更别提制造更新式的武器了。四式甲型半自动步枪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仅生产了125支,还有200支只是处于未组装的零件状态。战争结束后,美军在清点日军残留的军工产业时回收了存放在安城市的100支四式甲型半自动步枪,在美军对这些枪所做的测试评估报告中,我们得以知道四式确实有着不俗的性能,而这些技术,也为战后日本自卫队的64式步枪的开发储备了相当的经验。

▲春田兵工厂提供的M1步枪(上)与四式步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