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了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都干了些什么?栀子、槐花都用上了

在美术上,我们把红、黄、蓝定义为色彩三原色,但是在但现实生活中,人类为了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早就知道如何利用身边常见的染料植物制取红、黄、蓝这三种颜色。那么,我们身边究竟生活着哪些陌生又熟悉的染料植物呢?一起看看吧!

红色染料植物

茜草

中国古代很早就懂得利用某些植物获取不同层次的红色。其中,茜草应该是最早走进人类生活的红色染料植物了。所谓“茜色” ,便是从茜草的根部提取出的颜色。在出土的大量的丝织品文物中,茜草染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深红绢就是用茜草浸染成的。

茜草生命力强健,常以草质攀援藤本的姿态出现在山林荒地中,叫人过目不忘。因为茜草及其所在的茜草属,都长得很有个性——细长柔韧的攀缘茎表面密生糙毛或小皮刺,如果你穿着短裤短袖从茜草丛中穿过,那茜草总喜欢给你的皮肤留下道道浅显的刮痕。

红花

古代另有一种同样享负盛名的染料作物,能够提供更为鲜艳的红色, 那便是菊科植物红花属的红花。相比而言,红花之红确实比茜草之茜更接近我们通常说的“中国红” ,古人也认为前者是更加纯正的红,称其为真红。

但真红的制取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落后于茜红,其价格也远高于茜红。因为从红花中提取纯正的红色,是非常繁复、更耗人力的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色染料植物


栀子

栀子是茜草的表亲,是茜草科栀子属的成员。它有很多别称, 如水横枝、 山黄栀、 黄鸡子、 黄果树等等。从这些俗名可看出,栀子的一个主要用途, 是跟黄色染料有关。

栀子刚进果期时,果实为绿色,成熟时变为黄色。黄色栀子果含有萜类的藏红花素和黄酮类的栀子黄色素,其中藏红花素和藏花酸能对羊毛纤维进行有效染色,栀子黄色素则对羊毛、蚕丝等蛋白质纤维有较好的染色效果,且栀子色素容易溶于水,这说明制取工艺比较简单。

遗憾的是,取色容易,褪色也很容易。栀子色素抗日晒性较弱,所以用栀子染色最大的缺陷是不能 “曝光” 。适合用来染制一些室内用品,也可作为其他染料的底染。

图片来源于网络

槐花

提到槐花, 也许在我们脑海中跳出来的是用槐花做成的应季美食……不过,这里用作染色的槐花, 和食用槐花可不是一码事。食用槐花是舶来物种洋槐(又叫刺槐),来自美国东部地区; 而作为染料植物的槐花, 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北方乡土树种——国槐。它和刺槐是表亲关系, 同为豆科植物,但国槐是苦参属成员,刺槐是刺槐属成员。

国槐开黄白色的花簇,芬芳飘溢,树形优美,常作行道树和优良的蜜源植物。 用来制备黄色染料的部位一般是含苞待放的花蕾,形似米粒,又叫 “槐米”。槐米所含的主要色素属于媒染性染料, 需要加入媒染剂才能染色织物。煮过的槐花染液呈橙黄色,与栀子染液色度相近,但比栀子耐日晒, 因此槐花染黄技术出现后, 栀子的“染黄”地位就大不如从前了。


蓝色染料植物


蓝草

古代的蓝色服装往往是给平民穿戴的, 所以蓝色染料的需求量极大。可用来提取蓝色染料的植物也有多种,都被古人统称为蓝草, 包括蓼科的蓼蓝、十字花科的菘蓝、 爵床科的马蓝、 豆科的槐蓝等。

远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用手揉搓蓝草的鲜叶时,发觉手上起初是青绿色, 用水冲洗后逐渐变成经久不褪的蓝色, 由此启示了他们利用蓝草鲜叶来搓染纺织纤维品。后来,人们把 “搓” 逐步改造成“浸” ,将蓝草鲜叶置于容器内捣碎, 加冷水浸渍,除去叶渣,把纤维制品扔进容器内浸泡,再取出风干、 水洗, 若要取得深色效果,可反复浸染几次。

学习这些染料植物,我们就能到大自然里寻找这些染料植物,说不定还能自己动手制作燃料呢!

撰文 / 陈莹婷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