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选班级家委会你够格了吗?看看这些家长的条件是不是很沮丧!

今天立冬,从节气上来说,冬天真正降临了。

可是对于部分家长来说,心灵上的冬天早在前几天就来临了。杭州、上海的部分家长,早已发动寒冬攻击,只为争取家委会成员资格。

本来的生了么,前几天就做好了猫冬的准备,准备美滋滋地过冬。只是这消息太过于震撼,美么么想了想,还是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跟大家唠嗑唠嗑。


上周,有用户在新浪微博中发博,发出一些家长在竞争某小学家委会时亮出的简历。简历一出,震惊四方。

这是竞选家委会?还是竞选上市公司CEO?

这是生了么在网上找到的最初传出这件事情的简历,可信度相对较高。

如果只是单纯从竞选家委会的角度出发的简历,估计网友反应也不会这么大。但是看这些自我介绍的口吻,不乏炫耀,自我夸赞。

也许你会说网友反应过度,神经过敏。但是这几份简历,戳中的不是大家对自身情况不如他人的痛点,而是一直隐藏在很多人心中无可言说的苦——阶级差异。

或者说,是中国当代社会新阶级的崛起与中产阶级的焦虑。

阶级差异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每隔一段时间,这个词便披着不同的外衣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时不时刺激一下大众。

时间久远的,当数2011年的一篇著名文章《寒门难再出贵子》

文章观点很简单直接——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而且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背景、家庭财富、上一辈教育程度等差异,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基本只能在现有阶级里苦苦挣扎,基本无跨越阶级的可能。

文章一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和讨论度,各种观点层出不穷。

当年众说纷纭的各种观点早已落下帷幕,但“不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句话成为多少人教育子女的座右铭。

时间近的,就有之前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

因为曲筱绡有财大气粗的爸爸,有中国好邻居安迪,有中国男闺蜜姚滨,她想进公司就进公司,她想拿大单就拿大单,想结识人脉就结识人脉,就连爱情方面也是顺风顺水。仿佛就是因为她会投胎,家庭好资源多,什么好事情都是她的;

而小蚯蚓邱莹莹,来自小城市,只能掰着手指头算着生活费,兢兢业业地打工,生活,得罪了渣男主管,也只能被炒,另行找工作从头开始,找到工作后也得努力一番才能得到小成就。

生了么不是在评判曲筱绡和邱莹莹为人的好与不好,只是单纯从她们的生活状况出发,思考不同阶级的人在工作,生活上的差异。

阶级差异这一现象,并不仅仅表现在中国。

英国工党议员拉米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0级到2015级的牛津学生中,约80%的学生家长都来自于社会顶层的两个群体——从事顶尖职业或身居管理高层,而这个数据仍呈上升趋势。

不仅如此,在这5年间,牛津大学的32所学院中,平均每年只有三所学院会录取成绩优秀的黑人学生,而剑桥大学每年则有约四分之一的学院不会录取一个黑人学生。“惊人”的地区差异也同时存在,相比英国北部地区的学生,学校显然更倾向于录取伦敦周围诸郡的学生。

前文提及的,中国当代社会新阶级的崛起与中产阶级的焦虑,是因为阶级固化再难以改变吗?

不是的。

阶级差异自古存在,大家无需过于忧愤。而且,关于阶级,关于个人发展的很多观点,有惊悚人心的效果,但实际上不一定全对。

就拿多年前的热文《寒门难再出贵子》来说,作者所见所闻所想,局限于所在行业,所接触的事业,他所说的关系传承,人脉传承,并不适用于全部行业,并不能一概而论。世上还是有很多行业,有很多工作,不是只靠关系才能通关。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对自身子女的教育,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这何曾不是为了缩小阶级鸿沟而做出的努力之一?只是很多家长的初衷只是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而没有去想着让自家孩子跨越阶级鸿沟。

在他们看来,孩子有出息有能力,能过得好,就是胜于父母这一代了。至于阶级鸿沟这些话题,对生活并不是举足轻重的,不提也罢。

说回开头亮出自身优越条件,甚至砸停茅台股票,坐拥40套房子只为竞选家委会委员的人们,就别给自己加戏了,你们秀出的不是自身的优秀简历,秀出的是浓浓的廉价的优越感。

没有意思。

阶级差异不是亘古不变的。